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九)《宏观调控》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九)《宏观调控》
中广网    2008年12月01日 14:34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  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  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监 制:史敏、李涛
    撰 稿:冯雅
    解 说:于芳

    请听第二十九篇《宏观调控》

    “这次你可以看到,这次采用的是审慎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转向是以前从未有过的……”2008年11月10号上午11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红在京西宾馆第八会议室的门外这样跟记者解读最新公布的宏观调控政策,这里正在召开“国家发改委贯彻落实千亿中央投资部署会议”。就在前一天晚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将以中央投资拉动国内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个方面,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对于四季度先行安排的千亿中央投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稳、工作要实”,发改委张平解释说:“总理的这四句话可解释为要以天计算,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一定要坚决果断,看准了的要尽快出台,下滑的势头如果遏制不住,就会影响当年、影响明年造成更大的影响,所以要采取紧急措施,尽早的扭转经济下滑的势头。”

    以10年为刻度,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肆虐,我国GDP增长率从10%左右下降到了7%左右,当时,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大量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启动商品房、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等组合拳有效刺激经济,使经济在此后几年保持较高增长。但与1998年不同的是,本次调控政策旨在以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从而摆脱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将在安居工程、农业补贴、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增加开支。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点可以概括为九个字:思路新、工具多、导向明,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好处,让低收入者有房子住;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支持企业购买新设备来进行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这一系列制度建设,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体现出来。”

    很多人都喜欢用“不平凡”来形容2008年,这一年,中国经历了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冲击;也享受了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喜悦;而宏观调控政策,也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到“保增长”的3次转变。

    马凯:“调整为“从紧”政策以后,就是要加强和财政、金融部门的合作,加强产业政策和财政、信贷、土地、环保政策的协同配合,首先要控制需求总量的扩张,逐步缓解流动性过剩,遏制部分行业投资继续盲目扩张。”

    这是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2007年11月份在发改委年终会议上的讲话,这一年,经济学家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拳频频出击:央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5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财政部发行1.55亿元特别国债,储蓄利息税、证券和股票交易印花税、出口退税等税种或降或调。在组合拳的作用下,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2008年6月份以来我国物价连续5个月出现回落,央行副行长易纲:“中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目前情况来看,整个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迅速减退,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共经历了4次大的宏观调控,其中3次是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

    1993年,遍及全国的开发区、房地产热高烧不退,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货膨胀一度达到了24.1%, 1993年6月24号,中央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中央6号文件),提出了16条以整顿金融秩序为主的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时任国家计委新闻发言人郑新立回忆说:”针对1992年底以来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现象,我们采取了松紧有度的点刹车的办法,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了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同时整顿了金融秩序,乱集资的现象也得到了制止,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由于失去了资金的支持,价格一下子就降了下来。”

    2004年,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粮食大幅减产、粮价猛涨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对粮农直接补贴,发布重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等措施,用价格信号引导农民种粮,而在控制一度高达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方面,政府把好了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两道闸门,两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实行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很快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粮食产量比上年猛增了700亿斤。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评价说:“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可以说是有惊无险的一年,由于及时、果断、有力地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经济进入了十几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2008年对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来说,也许是比2004年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年,怎样有效的调控中国经济这列加速前进的列车,使之既不偏离轨道,又能保持一个合理的速度?此时此刻,我们的政府正在做一道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有挑战的难题。

相关报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七):《金融舞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八):《科技之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繁荣文化》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二):《医疗卫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三):《居有其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四):《社会保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五):《积极就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七):《环境保护》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八):《区域协调》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九):《民族共荣》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港澳欢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一):《海峡两岸》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二):《融入世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三):《祥云飞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四):《太空壮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五):《大国外交》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六)《强军方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七)《法律基石》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      
策划 更多...
标题:云南丽江:"旅游先导"焕发古镇生机
内容摘要:丽江古城是中国知名古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遗址绚丽
图片报道 更多...
出国留学30年亲历:从“精英”到“大众”
个税起征点30年流变:工薪族成纳税主力
影像·30年:沿边开放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