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中广网    2008年11月18日 14:28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  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  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撰 稿:刘子慧、汤一亮

    今天刊播第十一篇:《艺术魅力》

    当亿万观众为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仑美奂的梦幻场面叹为观止的时候,主题歌“你和我”也随着电波进入千家万户,成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流行旋律。

    在8月5日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赵东鸣介绍:在北京奥运会开展的歌曲征集活动中,共收到9万多首歌词,4千多首作品。其中专业作品达到了1000多首。惊人的数字不是简单的罗列,其背后也显示了中国音乐界的创作实力。

    在各类音乐艺术争奇斗艳之中,最让人刮目相看的就是中国原创流行音乐。30年前一片空白,从零起步,尽管它缺少阳光雨露,但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资深乐评人王晓峰把这一变化归结与人性解放同步:“我们这个变化是一个人性解放的过程,老百姓对流行歌反映最敏感,如果它代表了人们的某一种的情绪就一定能被大众接受,接着被传播,如果自发的传播力量很大的话,那只能证明人们对它太渴求了。”

    10月9日记者前往坐落在北京王府井繁华商业区的FAB音像店采访,陈总经理介绍情况时,多少带着点自豪:”现在流行音乐可能占到我们店整个销售的80%左右,单从唱片销量来讲,01年的时候我们都是呈递增的,当时可能卖到20万张,或者30万张,到现在可能我们每年能卖到100万张。“

    天文数字背后隐含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商机,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流行音乐无处不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随后,记者又来到西单的一家KTV——“金库”。这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消费流行音乐的娱乐场所,记者了解到“一天的话,几千人跑不掉,如果以300组客人计算,一天就有1500人,也就是说这1500人轮流,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那么到十一黄金周,一天就是600组客人,一天一间包间要轮5次,金库有100多百包房,所以一天起码要轮5次。”

    一般来讲,经常光顾KTV的以20多岁的年轻人居多,不过这种现象近两年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现在早上很多中年老人,他们运动完了就过来唱歌,现在条件都好了,中老年人唱歌的趋势越来越好,他们也慢慢融入这个流行之中。

    说起今天流行音乐的大红大紫,乐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8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这一活动。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著名乐评人金兆均先生:“78年12月以后非常明确地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当时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而随着最开始的开放,最早一个是国内抒情歌曲的创作和表演的复苏。这两三年的一个集中成果主要表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我们“音协”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听众喜爱的歌。史称“抒情歌曲十五首”。这个活动非常具有化时代的意义。首先是大家可以尽情抒情了,可以把爱情两个字唱出来了。”

    其实原创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氛围的开放总是息息相关、紧密互动的。关于这点金兆均先生的感触颇深:“应当说这三十年来,不管是流行音乐也好,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也好,总是最直接地去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比如说,有了便携式录音机的进口,立刻有了盒带的生成,从此永远改变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听音乐的方式。80年代初,能够流行的歌都强烈地弥漫着爱国主义的色彩。到处都是哲学热、寻根热、反思热,这些都会表现在流行歌曲当中,因为歌是最真实的,假了没人听,只有是歌词感觉对了、歌好听了,人们才会喜欢这首歌。”

    即使在那个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的年代,流行音乐仍然是艺术发展的一个禁区。提起当年的那场争论,已经成为唱片公司主管的作曲家毕晓世总也忘不了85年那些是是非非的前因后果:“1985年广州搞了第一届叫做羊城十大金曲比赛的活动,那时有了一个叫做流行音乐的研讨会,与会者做了深入的探讨,主要是关于中国原创音乐这个路怎么走,但我们不能够公开叫它流行音乐,只能叫通俗音乐或通俗歌曲。”

    搁置争论,创作先行。当一部分人还在为“通俗还是流行”喋喋不休时,85年,中国音乐人却写下了惊人的一笔。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固有的成见。《让世界充满爱》这首久唱不衰的旋律,直到今天音乐人都将它视为是30年原创流行音乐佳作中的经典。

    著名乐评人金兆均先生:“特殊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亮相选择了这么一个方式。当然机会也相对宽松了,不仅仅是大伙一起风花雪月呀、小桥流水呀,而一下上来承担了一个大的主题。大家就想努力去找一个突破点。《让世界充满爱》无论什么时候你再听它中间的那部分,都会让人感动。”

    85年中国流行音乐留下的惊人之笔,很快便引出了创作的全面崛起。

    86年这一年,就我个人认为它应当是全面崛起的这么一年。经过几年不管争议,还是客观上的学习和发展,它把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给了大家。后来我们叫做历史上的“西北风”。因为当时作曲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不能走港台路。我们追着人家有多大出息呀。然后大家认为北方的民歌以慷慨悲歌为主的多。换句话说,前几年吧抒情歌曲太多了,想唱点儿有劲的了。

    产生于86年到88年间红极一时的“西北风”,与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整个社会弥漫着急于求成,期盼国家尽快好起来的心态密不可分。

    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带动下,经济建设明显提速,大量资金涌进文化娱乐产业,这就给流行音乐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曲家毕晓世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具有了双重角色:“从那时开始有了比较认真的包装,有了企划的概念,有了销售策略。以前出唱片把歌一堆起来就行了,我称它为以歌手定位,从90年代初开始走整个市场化了,很快就风靡了全国。”

    “唱片”成了文化产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有点市场化雏型的味道。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慷慨激昂的“西北风”被励志的“少年情怀”所取代,定位准确、更加年轻化。

    诸多的乐评论人将这个特殊时期称为是“94新生代”,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所谓的“改革进入城市攻坚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随着大量的民工成为建设者的主体,“言为心声”的流行音乐又有了新的作为。“都市民谣”成了90年代末的一道亮丽风景。

    当音乐人正在为流行音乐终于进入主流而沾沾自喜时,近十年来的“颠覆性”革命又让流行音乐不得不重头再来。下面是乐评人金兆均先生独到的见解:“就整个格局,包括它的产业格局,就是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很多东西,比如说歌儿的生产,现在的技术可以发展到你是个人都敢作曲。而且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在这十年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发展。对于音乐来说,就是你变化得太快了。现在有点追都追不上。你刚刚有一点儿感觉了吧,发现这个时代怎么都过去了。等你写完歌儿了,后来你发现那拨人都不在了,或者那拨人的生活状态都已经改变了。”

    中国人用30年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能走完的进程。“快”甚至“飞快”,也是所有音乐人对这30年进程的共同感受:“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它全是被压缩的,浓缩了西方100年的精华。太快了不见得是好事儿,大家会浮躁,浮躁了就写不出好东西。最大的感触就是流行音乐的发展没有经过一个延续,从大家对流行音乐懵懵懂懂的,听了就学,去学习完全自己靠揣摩。”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创作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呢?关于这点《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斌的见解很有代表性:“我们国家的学校音乐教育一直监守着一种以高雅音乐、传统音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在社会上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发展很迅猛。但作为一个国家来说,音乐教育的质量高低,包括传统音乐、高雅音乐的发展情况,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水平。所以说,国家在这个方面,一边是市场的繁荣,流行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另一个领域里面,我们着力地、大力地推广了传统音乐、高雅音乐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老百姓更加认识到音乐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音乐人走向成熟之际,他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带着改革开放30年的积淀飞得更高。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倩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芜湖:发挥经验 辉耀皖江
内容摘要: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中国青年偶像过眼录
[当年曾流行]出租车: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
电视文艺30年:创新发展 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