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中广网    2008年11月04日 07:41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本期节目监 制:杨志东 李宪力 吴紫芳

    撰 稿:徐成忠 张孝成

    解 说:姚科

    录音合成:肖湘

    今天刊播第二篇: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东经113度,北纬22度,30年前的深圳,还是地球上的一个悄无声息的坐标,如今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都市。然而深圳凸现于中国的版图,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崛起的传奇,从一开始,经济特区这一定位,就赋予了她---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区的伟大使命,她与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一道,联袂携手,狂飙突进,引领并见证着东方大国风起云涌、雄壮威武的伟大变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刚刚送走一段混乱痛苦的年代,当人们端起庆祝的酒杯为之欢呼的时候,探索未来道路的历史命题也摆在亿万人面前,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局面,如何重整河山,走向复兴?中央高层在决策,伟人在思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个根本转变.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转折,泱泱大国紧锁多年的大门即将开启,在中央为改革开放寻找突破口的时候,历史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最南方----广东。

    1979年4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多给点自主权,允许广东在沿海设立出口加工基地,利用靠近港澳的优势,实行特殊政策,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习仲勋的汇报,催生了一个大胆奇特的思路,邓小平听完汇报后当即作出兴办特区的重要决断

    这是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时刻: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王全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很激动。 他说:“小平同志原话这样讲,对,办一个特区。过去的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15日,中央出台第50号文件,决定给广东、福建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同时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当宏伟的构想走下蓝图,特区人发现他们开辟的是一条光荣而布满荆棘的道路。

    1980年,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开始大规模建设时,除了特殊政策,国家只给了3000万贷款,当时,这些钱仅仅够完成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于是,深圳人想到以地换钱。1980年1月,深圳签下了第一份土地出租协议。

    没想到,这个协议触动了当时一部分人敏感的神经。

    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说:“压力很大,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也有,风言风语很多。对特区搞得对不对,对搞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对不对,也是各种各样议论都有。大家觉得压力很大!”

    但深圳特区顶住了压力。

    截至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18亿美元。与1979年相比,深圳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些昔日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已经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对外开放窗口的效应开始显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伴随着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非议与怀疑却并没有停止。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译部主任闫建琪。他说:“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时确实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到底怎么看待深圳?当时有种极端语言:说除了红旗,其他都变成了资本主义。”

    1984年,邓小平来到深圳,他一路听汇报,一路观察、思考。无疑,特区焕发的勃勃生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几天后,邓小平为特区建设留下了这样一段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在深圳等经济特区示范带动下,80年代末,中国陆续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了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和沿边地区。1988年,海南建省,并随之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2年初,88岁的邓小平再次南下。一路考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在深圳,他兴奋地说,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老人还勉励特区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冷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南方谈话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随后,洋浦经济开发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大连、广州保税区等相继建设。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沿江向沿边和内陆纵深地区大步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992年10月,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掀开了新的篇章。这次大会上,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庄严宣布: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划时代的宏伟目标鼓舞下,经济特区踏上了新的征程。

    对于市场经济,得风气之先的经济特区并不陌生。

    新的探索从打破大锅饭、破除平均主义开始。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之后还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口号原创者、原蛇口区委书记袁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口号,人家认为你又‘要钱又要命’,这个事情是不是资本主义口号呀。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志,很多同志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顾左右而言它。”

    尽管许多人不理解,这句口号依然很快风靡全国。伴随这句口号而闻名的还有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以后,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经济特区不断突破旧体制的束缚,陆续在工资、价格、劳动用工、干部人事、计划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面对质疑和争论,先行开拓的特区人早已习惯,一路披荆斩棘成就了令世界为之侧目的奇迹。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向中国腹地延伸,特区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当初得天独厚的特殊政策已经成为共享,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凭借新一轮的发展,“风头”超越特区,特区优势越来越弱化。

   1994年,深圳人至今记忆犹新,江泽民同志来到深圳视察,面对新的形势他高屋建瓴地指示,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深圳历史上的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即将拉开序幕。

    深圳市深商研究会理事长黄东和。“在深圳,围绕特区的发展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二次创业。1995年,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率先提出:要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等支柱产业的思路。”

    这之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个经济特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分别在股份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实践。

    90年代中期,特区开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996年9月,深圳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孵化、成长。

    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广东省政协委员王理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整个90年代,全市生产总值相继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元大关。”

    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国经济特区走过20年的光辉岁月。蓦然回首,不负重望的特区发展已经蔚为壮观。

    这年8月,深圳举行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江泽民讲话指出,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厂作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经济特区发挥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

    星移斗转,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昂首阔步迈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第二年的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绘制蓝图,大会特别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特区在迎接改革开放的新一轮大潮时没有迟疑,但是现实的困境也亟待超越————

    此时,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反思文章在深圳引起了强烈反响:

    深圳市宝安区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席斌:“2002年11月,这篇文章首先在网络上出现,与过去不同的呢,是这次毫不留情的质疑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深圳自己。”

    文章的流传和议论,在深圳官方和民间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思想地震。“特区不特”以后所面临的种种窘境被毫无遮掩地暴露,深深刺中了深圳痛处.

    无独有偶,2003年,在另外一个特区汕头,类似主题的网络文章《潮汕的春天还会来么?》也引起轩然大波.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汤延芬:“特区过去快速发展嘛,更多是得益于政策倾斜还有优惠上,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全面铺开,那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上的优势,那最关键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怎样奋起努力,重振昔日的辉煌?面对现实和民间舆论的拷问,特区在困惑中思索――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郑重宣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苦苦思索的特区人豁然开朗,深圳,珠海,汕头特区在一番自我审视后逐渐形成了共识:特区精神不能垮,特区招牌不能丢,面对新形势,要敢于自创优势,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思路逐渐明朗,方向开始清晰,雷厉风行的特区人相继推出一系列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溥云:200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城市”开始摒弃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方式,转而寻求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发展的效益。

    2007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4870元,继续蝉联内地城市第一。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公布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等评估报告中,深圳均名列内地城市榜首。 

    这时,海南特区的发展目光也变得更加深远。

    雄心勃勃的“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战略呼之欲出,尽显海南人立足海岛,走向世界的开放胸怀。国务院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

    一时间,经济特区的发展再现龙腾虎跃的局面,各特区在迈向新台阶的同时,也把成功经验迅速推向到全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仍具示范效应。

    特区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在深圳,今年就推出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和举措,这已经被专家解读为深圳新时期的改革路线图,标志着深圳从过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改革开始向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推进。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我们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就要大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我们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要进一步推动我们经济特区新一轮发展的一个大的突破。

    30年前,特区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独领风骚,30年后,经过历史风风雨雨洗礼后的特区豪气不减当年,正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出发。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陈钟      
策划 更多...
标题:[专题]全国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从启蒙到自觉 文学呼唤那份坚守
三十载银行变革 新成就世界瞩目
广交会 变革中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