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中广网    2008年11月05日 07:51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筹:胡国华、孙树凤

    采制:中央台记者夏威 安徽台张建亚、黑龙江台赵研均、浙江台陈征北、河南台汪威

    今天刊播第三篇:《希望土地》 

    2008年9月的最后一天,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小岗村,迎来一位了客人,他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这一天是第59个国庆节的前夕,距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屈指可数,而后者将为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确立方向。

    历史的云卷云舒似乎又要具象在小岗村的身上——30年前,正是这座普通的中部村庄,因为率先在我国实行“大包干”而一举闻名,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改革第一村”。

    在金秋的阳光下,胡锦涛深入小岗村的田间地头,穿行在昔日的茅草屋与砖瓦房之间,访农户、问农事,作为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大国领导人,总书记的心头忘怀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也欣喜于小岗村的翻天巨变。胡锦涛说:“30年前,我们小岗村的18位村民率先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不仅迅速的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位中国的农业改革探索了路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这一次来,看到小岗村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为你们感到高兴。”

    如果日历再回翻回到30年前的1978年,我们完全会看到另一幅迥异的画面。此前,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全国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大锅饭”的弊端显露无疑,当时的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村里20户人家户户出过队干部,“算盘响,换队长”换来却是几乎人人外出讨饭。村民段永霞:“这个心里就成天盼望,我到哪天能不要饭,哪怕喝稀饭一家人在一起喝稀饭,我这心里就满足了。”

    大包干的诞生没有光环,被穷困逼到了尽头的十八户农民,按下手印,私下里把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单干。这一分如一剂灵药,让小岗村变大模样。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大丰收,粮食总产比1978年翻了3倍半,达到6.6万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小岗人不仅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的历史,而且还第一次尝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幸福。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说:“过去是吃国家的,一切都是国家的,我们从实行了大包干,我们从第一年彻底翻身,可以讲第一年真正达到吃饱饭,我们过去少国家的贷款当年就还清了。”

    大包干改变了小岗,也惠及到了更广阔的田野。在距离小岗村数百公里外的浙江常山县五里村,村里人在看到了小岗的经验后,也放出狠话:“枪毙劳改,也不让家人再讨饭”。他们在浙江率先分田到户,1979年当年就摘掉了“讨饭村”的帽子。村民刘明荣:“那变化大啊,都是兴高采烈的。一分到户,当年我一户能够比没分到户大概七八倍收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中央在总结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的实践基础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深重而古老的土地上从此播种下了希望。

    这时候,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如时代之歌,唱响大江南北,那满含激情的歌曲抒发出了人们对家乡的赞美,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河南农村,改革之前,庄稼人过的日子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到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河南从粮食收购到棉花、油料总产,项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段德文说:“8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203.9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2.06倍,农业生产实现5个突破,总产量突破250亿公斤。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站在历史的坐标看,1978年的小岗村就如同一个伟大的节点,它开启了日后30年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包产到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更为重要的是,无数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从低下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用勤劳和智慧又创造出了更多的奇迹。

    在日前刚刚公布的一份颇具影响的《财富榜单》上,刘永好、鲁冠球等人的名字,以数十上百亿的身价,赫然其上。而20多年前,他们还只是贫瘠土地上的普通一员。风起于青萍之末,最初的刘永好们或者被迫或者自愿的离开土地,进入到商贸、工业领域寻找机会,可正是这群“泥腿子”,他们创办的一家家不起眼的乡镇企业,日后却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1年,在浙江东阳一个名叫花园村的浙中山村,村民邵钦祥赤脚上田,瞅准机会办起了家花园服装厂,最苦的时候他亲自到各地推销。邵钦祥说:“真正的农民办厂,一点也不懂,怎么办? 我们就看地图,分成三路,所有服装大家分掉,大家表决心,跟入党宣誓一样,‘服装不推销掉,不能回来过春节’。晚上坐车,白天跑商场,宾馆不去住,吃饭吃面条,一人一大包衣服身上背着。”

    10之后的1991年,名不见经传的花园村冒出了浙江全省第一家村级工业公司,产值上千万。20年之后,花园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村民邵洪昊说:“以前穷吃都吃不饱,睡的床是稻草垫的。现在的日子根本不敢想,我在园艺公司种花种树,8万一年。我儿子7到10万在服装有限公司上班,我老婆也有两万多一年,全家都在这里上班。我现在没什么要担心的了。”

    中国的亿万农民,从贫困中走过来,他们最懂得土地的价值,最具有脱贫求富的冲动,最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在党的惠农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农人们自然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不畏艰难,经年累月地耕耘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勾画出了一个个幸福的“花园村”。

    在江苏,吴仁宝带领下的华西村,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69万元起步,发展到今年,预计将超过450亿。在天津的静海县,大邱庄当初还是个“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穷村,可一条冷轧钢带钢厂却让10年之后的大邱庄,成了富甲一时的“天下第一村”。在地少人多的江浙农村,一批家庭作坊式的小五金、小化工、小纺织如雨后春笋办冒出来,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

    土地孕育了希望,时代创造着神奇。一大批在“商海中”先觉先行的泥腿子成为了时代弄潮儿,开风气之先。当年名震四方的温州“八大王”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生产出来的电器、螺丝、矿灯、线圈等已经具备了占领市场的实力。到1985年,在“八大王”的身后,温州已有80多万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转向经营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商业,“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开始广为人知。螺丝大王刘大元说:“我就是说,我要好好的感谢这个时代,这就是我心里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发的发轫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经济的腾飞也从是乡间田地里起步的。回过头看,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场面固然具有局限性,当其却构成了一幅时代的剪影,宣告着一股巨大经济力量的诞生——乡镇企业,这个打着上个世纪80年代烙印的群体,成为了日后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它们的崛起让农业有了现代化的可能,让农村有了比翼城市的工业实力,让农民有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耿立枝,是河南鹤壁农村信用社裴营分社的一名职工,从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为裴营村提供着服务,她见证了一个村落的发展,一个时代的变迁。她说:“在这工作20多年了,刚上班时才几十万款,现在都3000多万了,存款、贷款都有,代发工资、粮食补贴、低保。农民收入增加了,地里打的粮食多了,有打工的,有养猪的,养鸡的,办副业的,有饲料厂。”

    30年来,乡镇企业和“大包干”制度一起,造就了中国农村的辉煌。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60多万个建制村中,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超过8000个,其中超百亿元的村庄有11个。这些创造了约1.6万亿元生产总值的“亿元村”,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根据农业部10月11号的统计,2008年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近八成。从各地农业部门反映的情况看,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

    在黑龙江延寿县民主村,种粮大户桂永昌也迎来了好收成。如今他手头承包的400多亩土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桂永昌说:“现在,我的机械化小农场种的400多亩地从平整地、插秧、施肥、喷药到收割全是机械化,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八,高的地块都达到‘吨粮’了!今年收获60多万斤绿色食品水稻,去了成本纯收入能达到三十七、八万块吧,比去年增产10万斤粮。”

    “要致富,就要依靠党的好政策”,这就是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老桂和他的乡亲们最真切的感受。从生产队吃返销粮,到承包到户跨过温饱关,再到农业机械化、种粮成大户,桂永昌说,是党的惠农政策鼓了咱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30年来,他已经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900多万斤,足够两万人吃一年的。桂永昌说:“国家没免农业税之前,我家每年交各种税费8万多元。04年国家出台新政策,“皇粮国税“免了,种地还给倒找钱,粮补、直补、综合补贴拿着3项补贴连税加一块儿,我一年就等于增加收入10万块 钱!土地承包经营,保了我们农民的粮袋子,04年以后国家给免税又给补贴,又保了我们农民的“钱袋子”,腰包越来越鼓了,存款折数字也越来越大了!”

    改革开放30年来,党中央发布了10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谱写出一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历史宏章。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出“一号文件”,从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到确立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图景。

    2004年到2008年,中央5个“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的战略决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中国农村迎来新发展。数据显示,农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全年粮食生产重量突破历史性的1亿斤。

    “农业这一块取消了农民税费,减轻了负担,农民深深体会到党的温暖。历年历代的农民种地说不交国家皇粮国税,这是很稀有的,所有老百姓呢不管是享受的多与少,老百姓还是感谢党,感谢国家的领导。再一个享受党的政策呢就是医疗保险,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起码来讲有个大病花个什么钱了,国家给补贴一点。”这是小岗村村民严宏昌日前向记者道出的感慨,他是大包干的发起人之一,当年小岗生产队的队长。老严的话也道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心里话。最近的这5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9月30号,小岗人端出了刚刚采摘下的葡萄招待胡锦涛总书记,一同品尝丰收的甜蜜。如今,小岗村的葡萄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一年能带来上百万的收益。与此同时,小岗村红色旅游、农家乐生态游也一派红火;投资800万元的小岗村复合板厂也在兴建中。村委书记史学亮说:“我们现在也制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到2012年,人均收入实现1万元,农村集体经济600万元,生产总值实现1个亿。

   在胡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13天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0月12号胜利闭幕,一个声音向世界庄严宣誓,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等6大基本目标任务,一副描绘农村幸福未来的图景正全面显现。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0年来,中国农村,这片深厚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度过了它巨变之后激情澎湃的青春时代,正走向新的成熟,新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陈钟      
策划 更多...
标题:[专题]全国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从启蒙到自觉 文学呼唤那份坚守
三十载银行变革 新成就世界瞩目
广交会 变革中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