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中广网    2008年11月11日 18:45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撰稿:刘天思

 

    今天刊播第六篇:《财税之变》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鼎就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既是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也是记录丰功伟绩的礼器,因此,铸鼎在过去一直是一件极其盛大的事情。

 “过去这个鼎都是记述国家大事的,党和政府给农民免了农业税以后,对农民有恩,我想到把它记述下来。”说这话的人叫王三妮,2006年1月1号,中国农民告别了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在河北省灵寿县清廉村,这个中国北方宁静的小村庄,村里的农民王三妮听到了国家不再征收农业税的消息,决定自己出钱铸一个青铜鼎来记录这件亘古未有的大事,她说:“放到自己家里,当镇宅之宝,让我们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事。”
 
    2006年9月29号,王三妮的“告别田赋鼎”铸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普通农民以如此郑重的方式记录了以下文字:

    我是农民的儿子,

    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

    今朝告别了田赋,

    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

    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在王三妮的心目中,取消农业税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千秋功业,像无数得知国家取消农业税这一消息的农民一样,兴奋不已的王三妮在心里算起了帐:“每年一个人交76块钱,我们一家就是交530几块钱吧。免了农业税以后,不但不交了,每年还补贴我们。”

    王三妮老汉感叹:“家里有7口人、14亩地,以前每年要交农业税费532元,种田不挣钱。从2004年开始减免,到2006年免征农业税,种地不但不交钱,政府还给补216元,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 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王三妮的感叹正是以“多予、少取、放活”为特征的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生动注脚。陈锡文说:“这一手免税,这一头发钱,国家给农民发钱这个事就没有遇到过,所以感情就一下贴近了。所以我下去调查我就了解到,对这些农民来讲哪朝哪代都没有过这样的好事。”

    如果说王三妮的这尊“告别田赋鼎”记录的是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民的喜悦心情的话,那么故事并没有结束。2007年,王三妮再铸“恩惠鼎”。十条铭文历数免除农业税、各类农业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子女上学免费等政策。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农民这些温暖的记忆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惠农强农政策。

    沉甸甸的铜鼎,承载着同样沉甸甸的情感,透露出中央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更多人身上的决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闪烁着民本思想光辉的格言警句,都深刻阐述了民生与国计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里是2008年10月的山东泰安祝阳镇乡村卫生院,因为几个月前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了120万元做改造,医疗水平大为改观,越来越得到周边村民的认可:“过去要拍个片什么的,都要到城里去,现在不用了;一般的手术在卫生院都能做,用不着到城里大医院跑了;条件差不离,又省钱;群众对乡镇卫生院很满意!”

    过去的泰安祝阳镇卫生院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上级财政不管,当地乡镇缺钱,人才来不了不说,有点本事的医生还一心想着“跳龙门”,乡镇医院逐渐成了摆设,当地群众戏言“乡镇医院,破破烂烂,小病不来,大病不看”。现如今,内科、外科不分,病房、门诊不分的状况不见了,新的B超、生化分析仪、救护车一应俱全,门诊量一下增加了好几倍,院长李恩介绍起情况来也底气十足:“我们医院经过改建,医疗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本解决了周围3个乡镇8万多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祝阳镇卫生院旧貌换新颜,得益于这些年山东各级财政投入理念的大转折: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财政运转步履维艰。为了保障正常运转,地方财政经常是“拆东墙补西墙”“凑齐了吃饭钱,没了办事钱”。当年的“吃饭财政”之困代表着当时中国财政的普遍现象。令人欣喜的是,30年改革开放见证了财政体制改革从建设型财政迈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支出重点转向公共领域。

    从过去的瞄准GDP高速增长的“项目财政”,转到如今瞄准百姓冷暖的“民生财政”。正是在这种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山东每年拿出6亿多元专项资金,对近150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大刀阔斧地改扩建,与此同时,从去年秋季开学起,山东就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免费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保障体系,各级财政今后每年将至少投入44亿多元,使全省1200多万学生从这项教育新政中受益。枣庄市财政局局长尹克同对财政投入大转向深有感触:“民生财政在财政投资的比重是连年大幅增加,今年咱市里1到9月份,我们用于教育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32%、用于劳动和保障的支出增长了45%,这些都是牵扯到民生财政,这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为让民生财政实至名归,今年山东仅省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投入就有近百亿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半。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于国安说,近年来,山东经济高速平稳发展,财政蛋糕做大以后,山东首先想到的是强化政府责任,推动财政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以此橇动财政杠杆实现了漂亮转向:“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如果要给30年改革开放写一首壮丽史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3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要给30年改革开放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也依然会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让每一个城乡居民都没有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城乡居民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每一个城乡居民都能感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财政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字,无疑最具说服力,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20年后的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倍。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又跃过2万亿元大关,2005年超过3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

    数字中凸显变化,数字中品味成就,一个个枯燥的数字、一串串真实的数据,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发展变化,也显示出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实力。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胡静林说正是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说:“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8年预计将突破6万亿元,30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50多倍,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沈阳市铁西区张士开发区境内,有一片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通透式厂房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创建于1993年的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新址。从15年前的默默无闻到如今企业的产品连续5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15年间,沈阳远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前行,2007年达到了115亿,而今年仅一到九月份就上升到134亿,年底可望突破180亿。集团总经济师贺先文说这一切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远大发展的历程,应该说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咱们走不了这么快。我想,将来咱走的路是越走越宽了。”

    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路越走越宽的企业在辽宁省可谓屡见不鲜。辽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告诉记者,辽宁做为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不活、人债包袱沉重、技术陈旧落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省各级财政部门挑起了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任。
   
    各级财政投入了近90多个亿,解除了178万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这样就为国有企业减除了人多的包袱。特别是近10年来,省财政投入资金上百个亿,来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科学成果的转化,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从着眼于为整体改革“铺路搭桥”、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改革,到走上制度创新之路、旨在建立新型财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1994年的财税改革,从1978年的千亿元财政收入,到2008年预计6万亿的财政收入,三十年来,我国财力增长了53倍。现在我们国家一周的财政收入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党和政府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老百姓。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国家富裕了,百姓也在享受着“阳光财政”带来的温暖:“改善民生,也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系列宏观调控举措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夯实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30年的财政改革之路记载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公共财政前行之路依然漫长,财政体制改革亟待攻坚,面对挑战,我们唯有坚定信心,继续改革,才能在发展道路上再创新的辉煌。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吴菁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深圳:春天的故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
图片报道 更多...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大京九”:区域发展的主引擎
改革开放30年 今昔求学两重天
政治动脉长安街 30年涌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