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中广网    2008年11月18日 13:17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本期监制:赵连军
    撰稿:李歆

    今天刊播第十六篇:《基础设施》

    听着耳边“砰”的一声,住在浦西老城区的陆师傅又打开煤气开始烧菜了,不过他很快就将告别家里这个用了20年的人工煤气。在西气东输工程2004年全线贯通之后,上海市政府让使用人工煤气的上海家庭减少了300万户。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家庭都在逐步告别这种从煤和油中炼取的人工煤气。

    “煤气不太干净,如果使用不当,安全隐患很大,还有股难闻的味道,容易脏,我们厨房经常要清洗。”以前的上海居民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做水果生意的上海商人程定山则幸运得多。他1999年就率先用上了从东海送到浦东的天然气。从7岁到上海定居安家以来,程老板对上海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好处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说:“老房子用的是液化气,而这天然气相当好的,干净火大。”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燃料,在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大都市中推广天然气,不但有利于扩建钢铁、石化等大型用气项目,更有助于逐步替换重油和煤炭等污染大的能源,环境效益最为显著。现在,上海四大煤气厂原本每天32万吨的耗煤量和27万吨的耗油量都已经大幅度地下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蒋应时说,这是西气东输工程带给上海最大的礼物。

    程定山说:“国家提出开发西部,提出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这为我们上海加大引进清洁能源,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遇,所以上海非常珍惜这个发展机遇。”

    投资1400亿、可以稳定输气30年的西气东输工程,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三角洲。虽然工程的终点在上海,但是最终受益的远不止上海一地,沿途9个省区市的70个城市和66个县一起分享了清洁燃料。

    记者李歆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采访时看到,直径1118毫米的地下输气管道,就是从这里出发,一头连着新疆塔里木,一头连着大上海,好像一条长达4000公里的纽带,沿途跨越9个省区市,形成一条横跨中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

    西部,一直是让油气人魂牵梦萦的地方。1988年,万名石油工人开进塔里木,展开了建国后第六次找油找气大会战。历经10年,终于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储量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克拉2号气田。当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塔里木油田总经理的廖永远,曾几度转战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塔里木油田,见证了中国油气建设的30年。说起西气东输工程,他和他麾下的专家、工人依然格外地振奋。

    廖永远说,“在十五期间我们要承担4000亿立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任务。克拉2号气田的探明,为西气东输一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拉2号气田已经可以稳定供气15年以上,现在又发现的一个新气田,以后是个更大的补充。我们专家初步估算了一下,两个气田的面积加起来大概有140平方公里,气的储量大概有3000亿立方到4000亿立方。”

    联通祖国东西南北的基础设施不是只有西气东输一个,还有中国海岸线上的众多港口群。从荒芜的盐碱滩上崛起的河北沧州黄华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枢纽之一,每天都将30万吨的内蒙古煤炭运往南方,缓解了发电企业的紧张局面。位于中国海岸线脐部的连云港港更是将自己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中西部省区,河南的小麦、山西的煤炭、四川的长虹电器、甘肃的氧化铝都选择从连云港港出口,一个将西部大开发和外贸经济结合起来的新型港口悄然形成。

    现在,这个曾经被孙中山先生寄希望建成的东方大港已经成为中原和西北地区货物最短最快的出海口。更有意思的是,打开连云港地图,横穿东西的连霍公路和纵贯南北同三公路,以及建成不久的沿海铁路在这里打出了一个大大的“中国结”。连云港港口集团总裁孙立家总喜欢讲讲这个“并非偶然的巧合”。

    孙立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沿海港口中,连云港是最具潜力的港口之一。中国的发展大势在中西部,中西部发展之后,最具活力的港口必然是联通中西部的港口。 ”

    目前,连云港港吞吐量中60%的货物来自中西部地区。货主们早就算好这样一笔账:以郑州西端为起点,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货物从连云港港进出口,运程比其他港口至少缩短300公里,每吨运费至少节约30元。如果货物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等西亚地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起点的连云港港,又把集装箱运输的过境时间从原来的15天减少到了5天。货主节省了时间和运费,港口提高了效率和人气,基础设施对经济效益的提升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海岸线众多港口中,增幅最快、效率最高的莫过于青岛港。在这个被誉为21世纪的希望之港中,从码头器械到生产方式,点点滴滴都折射着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光芒。”青岛港集团副总裁金志华一说起自己经历的老港变新港,总掩饰不住心中的豪情。

    金志华感慨:“我们是百年老港区,旧貌换新颜。在面积上,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在资产规模上,由原来的5个亿增殖裂变到现在的114个亿。在生产方式上,原来是人抬肩抗,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用鼠标革了铁锹的命,创造了世界级的振超效力。现在青岛港一天的吞吐量是50多万吨,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吞吐量。”

    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不断地告诉世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常常会以巨大的力量推动人类生活的升级换代,甚至成为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青岛市副市长胡少军坦言,以港兴市、港市共荣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经验之一,港口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青岛市最重要的特色经济。

    没有青岛港就没有青岛市,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么一个规律。现在,青岛市成了投资者的热土,成了现代制造业集中的地区,主要就是冲着港口来的。港口就是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非常重要的渠道,有了港口,城市与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了,自己的品牌更好地流向世界市场。所以青岛市委市政府把作为青岛所有经济发展战略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百废待兴,到今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渴望过上现代化生活的中国老百姓都爱念叨一个口头禅——要想富,先修路。无论是农村水泥路,还是省际高速路,无论是中国第一条火车轮渡——粤海铁路,还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交通设施的改善都成为中国老百姓致富梦想的起点。

    在革命圣地延安,30年前还只有山间小道,不通大路。如今的山谷种上了果树,山脚搭上了蔬菜大棚,中间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让味道新鲜的水果蔬菜迅速运出大山。村里的老支书哲增福最津津乐道这条柏油大路。“路油得平,路没有坑坑,可方便了。原来进城得四五个小时呢啊。”

    路通了,车多了,想法也活了。老区的农民有了致富的办法,“这个路通了以后,方便多了,光运这个蔬菜,每年就多200多块收入。”

    在红军长征路上,当年的泥泞风雨路已经变成农民发家致富的小康路。86岁的老红军庒生德每次说起来都感慨万千,“看看现在道路的建设,给我很深的感动,变化翻天覆地。”

    有长征第一路之称的江西省瑞金市的云湾公路曾经是部队行军的羊肠小道,现在已经变成五米宽的水泥路。瑞金市云石山乡邦康村村民赖久华在云湾公路修好之后,辞去了乡政府的工作,回家承包了屋后的山地,种植了60多亩脐橙。他说:“以前云湾公路没有搞好的时候,我家的收入一年只有一万,现在光果园的收入就十几万。云湾公路没有搞好以前,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在西南边陲,我国建成了第一条途径国家级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从思茅到西双版纳通车的那天,很多傣族、彝族、哈尼族的老妈妈都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高速路,第一次看到小汽车,感慨到,“以前我们这里没有路,也没有车。现在有路了,想不到能过好日子,过好生活。”

    全长97.7公里的生态高速公路是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路段。路通了以后,从昆明驱车19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泰国首都曼谷,大大方便了中泰两国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南海琼岛,我国拥有了第一条跨越海峡的火车轮渡。这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粤海铁路轮渡,最底层的火车甲板可以装载14米长的货物列车40节。琼州海峡火车轮渡项目总设计师于宝军总骄傲地说,“粤海铁一号圆了他一个梦,也圆了中国一个梦。我圆了我十几年的梦。我们国家第一条海上火车轮渡通航了,科技含量是比较高的,保证了桥上的列轨与船上的列轨完全是一个整体,几分钟里面就对接完了,分毫不差的。”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投资力度之大,增加里程之多,经济社会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全国99.8%的乡镇开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里程先后跃上了2万公里、3万公里、4万公里三个大台阶。路通百业兴,交通大动脉正在把现代生活的血液输送到城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透露,“一个更新更全的交通发展蓝图已开始酝酿,不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将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各省干线、港口和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兴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使4亿多农民直接收益。同时还会更加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不断提高交通行业的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向世界贡献了令人惊艳的中国速度,涌现出一批令人赞佩的劳动模范,是他们用稳定的人字结构支撑起中国基础设施的根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许振超就是千百位改革创新模范的代表。他感慨,“我目睹了青岛港的集装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前80年代一个月能干1万个集装箱就非常了不起了,现在我们一个班就能干1万多集装箱。整个中国港口的现代化建设给我们工人提供了一流的大码头,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也是一流的,所以我们码头工人,就得干出一流的业绩来。”

    在每一个基础设施立项和实施的过程中,无数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一点点地丈量着土地,一遍遍地修正着蓝图,一次次地克服挫折战胜困难。广大知识分子同工人师傅们一样,用他们始终不渝的创新精神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工人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改写了我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元,实现了我国测绘界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刘院士表示,“整个社会都需要这个测绘成果,我们测绘工作者所测到的图不是给我们自己用,都是为了让别人用,比如给建设铁路的、建设公路的,建设水利的。测绘所用的仪器非常非常贵,一台就是几十万美元,基本上全都是从外国进口,无一例外。仔细看后,我觉得中国也应该可以尝试把它做出来。可是科研过程真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有很多很多的困难,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放弃的念头,从不同角度做充足的试验之后,必须要有创新,而且想到自己的责任,就能坚定地毅然走下去。”

    与西气东输工程、沿海港口群、五横七纵的高速公路网一样,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里,我国建设了一批惠及民生、泽被后世的重大基础设施。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遍及乡村山野的广电发射塔,既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加便利、和谐、现代化的生活,也拉动了钢铁、建材、石化、电力、交通、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换代,让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又好又快地持续飞奔。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倩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芜湖:发挥经验 辉耀皖江
内容摘要: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中国青年偶像过眼录
[当年曾流行]出租车: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
电视文艺30年:创新发展 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