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七)《环境保护》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七)《环境保护》
中广网    2008年11月19日 10:47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  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  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本期监制:杨志东 李宪力
    撰 稿:吴紫芳
    采 访:朱琳、姚东明、孙叶、张秋实、陈红艳、郑颖

    今天刊播第十七集:《环境保护》

    2007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评出当年国内十大新闻,与十七大召开、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同时上榜的,有这样一条消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双下降。

    这是一条在普通人眼里不那么好懂也不太容易记住的新闻,但却与我们休戚相关、意义非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主要污染物终于在2007年首次出现双下降。

    这个“双下降”意味着,全国范围的节能减排终于有了成效,意味着环境恶化的局面终于开始逆转,意味着,我们因此多了几个蓝天,多了一些洁净空气和水源。而这一切都是在国家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

    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的良好势头继续着,并以更大的降幅彰显着全国性节能减排的效果。对此,最感到欣慰的莫过于长年从事环境保护的人们。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呈现双下降的良好势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的结果。”
 
    我们常常惊叹我们生存的这个家园:离太阳不远不近的距离,使我们拥有一个温暖宜人、四季轮回的生存天地,这个运转在太空的蔚蓝色星球,几乎是不可复制的,至今,天文学家还没有在浩瀚宇宙中发现第二个如此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星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农业文明最大限度地为我们保留了这个家园的原生态,然而,要走向强国富民之路,工业化进程无法回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古老中国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中国以令世界瞠目的速度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而这一切,都不得不起步于粗放式的增长。尽管国家在近三十年来始终没有忘记过环境保护,然而,基础薄弱和部分地区环境意识的欠缺,终于导致曾经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日本上演的环境悲剧在中国频频重演。

    江南明珠太湖,曾经是苏南人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然而, 2007年5月28号早晨,518万无锡人发现,他们的骄傲成了他们的恶梦。

    记者杨路在采访无锡市溪北新村的张云利时,了解到,2007年5月28号与平常并没有什么不同。早晨起来她像平常一样准备洗脸、刷牙,但是一拧开水龙头,一股很臭的味道传了出来,她发现自来水不能用了。

    张云利:“这个水糟糕得不得了,又臭又黄,鱼腥味,有下水道的味道。”

    太湖蓝藻暴发,继而湖水变质,发臭,太湖水污染事件举国震惊。

    邻近的淮河,2004年7月,淮河污染史上最大的污水团形成并扫荡淮河流域,所过之处,自来水厂关闭、鱼虾几近绝迹。

    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昆明, 1998年至2000年,滇池水质连续三年劣五类水,几乎丧失了作为水的各种功能,成为一池废水。

    女农民:“对,我就住在滇池边上。一年比一年脏。”

    男市民:“以前我们一天钓两三公斤鱼,现在几天都钓不到一条鱼。”

    近些年,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消息:松花江告急、珠江告急、黄河污染并多次断流、沿海赤潮暴发,沙尘暴、大雾、酸雨等天气灾害因环境恶化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环境恶化而来的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环境后遗症,更促使人们对粗放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来自民间的呼吁和来自政府的政令几乎同时加大了力度。

    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为我们梳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几个重要节点:“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首次把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把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项重要目标之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环保事业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写入党章。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报告中向全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在GDP年均增长9.8%的高速发展中,2007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双下降,才如此地令局内人欣喜,令世人为之振奋。

    我们不能忘记国家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巨大投入,不能忘记那些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人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使江河变清而做出牺牲的地方和人民:“在淮河的岸边,安徽巢湖淮河水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贾良清望着滚滚东流的淮河水面色凝重,他说十年来国家在淮河流域投入的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超过193亿元,沿淮河四省共计关停企业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企业几千家。”

    “在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要快于其他地区,环保基础设施投入要高于其他地区,对违法排污企业处罚要重于其他地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要先于其他地区,目标责任考核要严于其他地区。”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欠帐最早的地区,更是觉醒最早的地区之一。

    张家港,秦振华,这是中国在快速崛起过程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两个地名和人名。90年代初,当各地都在为招商引资屡出奇招的时候,以秦振华为首的张家港人已经开始对许多项目说“不”了。1992年,一个镇上未经批准就上了一个投资近千万的项目,效益不错,但污染严重。秦振华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召开会议,要求马上拆除。

    秦振华提出,各级环保部门对项目有第一审批权,污染严重的,就是出金子,也要一票否决。

    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超前意识,使经济发达的苏南,企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天终于走出了是条河就发黑发臭的最痛苦时期,河水正一天天洁净起来,空气也一天天清新起来。

    回顾中国环境保护三十年的历程,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我们不妨盘点一下有关环境保护的关键词:绿色GDP、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禁牧、禁渔、三河三湖治理、循环经济、流域限批、企业环评……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决策、一群不遗余力的执行者和一个个可圈可点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带着我们从沉重的历史走向可期待的未来。

    是的,我们的许多江河仍然在污染中挣扎,我们许多地方的空气,也还不够清新,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在努力,我们正在进步。

    世界和后世子孙可以期待的是,一个强大的执政党,一个已经把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大国带进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政党,当她把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写进党章的时候,必将迎来一个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美好的明天。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七):《金融舞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八):《科技之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繁荣文化》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二):《医疗卫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三):《居有其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四):《社会保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五):《积极就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倩      
策划 更多...
标题:定西:人一能之我百之 苦干实干换新颜
内容摘要: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历史上的定西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图片报道 更多...
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进入品牌时代
30年汽车流变: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通信电话30年 从“摇着打”到“走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