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七)《法制基石》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七)《法制基石》
中广网    2008年12月01日 10:33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 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  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本期节目监制:史敏、李涛
    撰 稿:侯艳
    解 说:姚科

    今天刊播第二十七集《法制基石》

    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吹响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也迎来了共和国法治建设的春天。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在公报中被确立为我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然而这一方针首先面临的就是“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当时遇到的问题就是有法可依,有什么法可依,所以小平同志、中央就提出来,迫切需要制定一些。

    在一片法制的废墟上,百废待兴的共和国艰难而坚定地迈出恢复和重建法制的步伐,立法工作被提到国家权力机关最重要的工作日程上。随后的1979年,老一辈革命家彭真带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始着手起草和制定法律的工作,参与当时立法工作的王汉斌说:从3月初到7月,通过7部法,是4个月的时间,这4个月是夜以继日啊。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次就出台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7部法律,创造了世界立法史上的奇迹,这是改革开放后结出的第一批法律硕果,标志着共和国重建法制的航船正式启程。

   紧接着,就是对根本大法宪法进行修改。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改草案,史称“1982年新宪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大元表示:1982年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当中增加了一些条文,另外82年宪法也是为后来的国家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实际上是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整个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此后10年间,我国先后制定了近80部法律,并对多部法律进行修改,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了理论上的铺垫,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从1987年浙江苍南农民包郑照不服县有关部门强行拆除其房屋将县政府告上法庭,到如今的吉林民警孙振国状告司法部司法考试成绩无效,法律硕士郝劲松状告铁道部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不合理,从没有法律依据到《行政诉讼法》的出台,“民告官”的法律制度被正式确立,行政诉讼已深入人心。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说: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很重要的就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利,通过民可以告官的制度,老百姓认为你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违法的,那么我通过行政诉讼就来监督你,这样有利于通过诉讼、司法监督来防止和减少我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贪赃枉法这些现象的发生。

    行政诉讼法的出台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而《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复议法》的相继出台,更印证了中国开始走上现代法治政府的进程。30年法治建设,根本要求就是依法行政,它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江泽民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相一致。”

    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向全党全国人民郑重宣布:依法治国被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入21世纪,拥有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法律,期待那些条条款款能实实在在地保障自身利益。2004年,公民私有财产权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第一次写进宪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大元就此发表意见:确定国家尊重保障人权使得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成为了一个确定的宪法原则,同时它也标志着我们国家一些价值观的变化。

    《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和百姓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法律相继出台,《破产法》、《反垄断法》的制定,《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都涉及中国改革多年来亟待解决的一些最深层矛盾。

    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部署全国人大五年立法工作时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形势下,立法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主要不是“有没有”法律的问题,而是法律的质量“高不高”的问题,立法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提高立法质量上,放在更好地反映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上。”

    三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法制建设从“无法可依”到“制定高质量的法律、制定体现最广大人民意愿的法律”——共和国法制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各项权益必将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关报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七):《金融舞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八):《科技之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繁荣文化》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二):《医疗卫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三):《居有其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四):《社会保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五):《积极就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七):《环境保护》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八):《区域协调》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九):《民族共荣》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港澳欢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一):《海峡两岸》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二):《融入世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三):《祥云飞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四):《太空壮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五):《大国外交》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倩      
策划 更多...
标题:云南丽江:"旅游先导"焕发古镇生机
内容摘要:丽江古城是中国知名古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遗址绚丽
图片报道 更多...
出国留学30年亲历:从“精英”到“大众”
个税起征点30年流变:工薪族成纳税主力
影像·30年:沿边开放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