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03好.jpg

民族团结现在位置:首页/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 情满天山热土--新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纪实

[进入论坛]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 2010-06-23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31日电 题:民族团结进步 情满天山热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发展纪实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天山壮美,大漠苍茫,各族群众载歌载舞,一块块绿洲生机盎然。

 

    这是一片团结进步发展的热土: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2000多万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沧桑巨变,春华秋实。新疆,昔日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中国西北充满希望的土地。勤劳勇敢的新疆各族人民一次次摒弃落后和贫穷,一步步走向进步和富裕……

 

    新疆和平解放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谱写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赞歌。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新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少数民族同胞倍感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这座清真寺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1999年,国家专门拨款150万元进行了修缮、改造。现在每天有2000多群众前来礼拜,到了节日,清真寺里和外面的广场上会有6万多人参加礼拜呢!多亏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我们穆斯林的合法宗教信仰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端坐在新疆喀什地区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中,看着陆陆续续前来做礼拜的穆斯林群众,清真寺的哈提甫(主持)居马·塔依尔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69岁的居马·塔依尔见证了清真寺的历史,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新疆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现在新疆人民包括穆斯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穆斯林也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任何正常的宗教活动都是允许的。”居马·塔依尔说。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生动体现。居马·塔依尔的亲身经历也印证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人心。他说:“民族区域自治让新疆各族人民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在人大和政府里我们少数民族代表和干部越来越多,我还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也能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了。”

 

    居马·塔依尔的话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人大主任艾合买提尼亚孜·吾斯曼这里得到了证实。他告诉记者,洛浦县人大共有163名代表,而其中维吾尔族141人,哈萨克族1人,占全部代表的87.1%。少数民族群众选举的代表,正在充分行使着管理本民族的事务的职责。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2008年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选出的550名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363名,占66%;2234名州(市)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1275名,占57.07%;16069名县级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9963名,占62%;41175名乡(镇)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30744名,占74.67%。有力地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参与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还必须依靠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仅有4.6万人。今年38岁、担任和田地区洛浦县县长的阿力普,用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

 

    “我从上小学到中国林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再到和田地区林业局当副局长,现在当县长,一路走过来都是党的精心培养。现在我走上了领导岗位,赶上新疆加快发展的好时机,我更要发挥我们少数民族干部的带头作用,为家乡人民多办好事、实事,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阿力普怀着感恩的心,面对家乡父老。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00多倍。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新疆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一大批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不但要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还要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特别的保护。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木卡姆”之乡的莎车县,维吾尔族群众正在文化公园的广场上欢颜奏乐、载歌载舞。艺人们打着手鼓、弹奏着都塔尔等乐器,男女老少用欢快的舞姿表达着心中的喜悦。

 

    74岁的民间艺人若扎姆大叔是莎车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擅长演奏“十二木卡姆”,还曾经出国演出。他说:“我们有幸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党和政府对民间艺人高度重视,国家还拿出专门的经费对民间艺人进行补贴,这样的荣誉和幸福真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我一定要带好徒弟,把艺术传承下去。”

 

    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濒于灭绝。现在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十二木卡姆”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如今已在全区民间广泛传唱。

 

    据自治区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治区已经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公布实施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疆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72个,拥有229位各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各项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传承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少数民族同胞倍感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感慨地说。

 

    民族团结进步关键靠发展,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工作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心里想着农牧民,希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身材不高、但黑瘦精干的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团总支书记买买提·沙吾尔心里仍旧记着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达西”,维吾尔族语的意思是“盐碱地”。达西村居住着维吾尔、汉两个民族共1000多人。过去的达西村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是有名的贫困村。几年前,达西村农牧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带动下,依靠科技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里风貌焕然一新。

 

    村里的青年买买提·沙吾尔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汇报达西村的新气象。2005年5月4日,他收到了总书记热情洋溢的回信。全村维吾尔族、汉族群众深受鼓舞,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07年,村人均纯收入9014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集体纯收入102万元。

 

    达西村的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也显著改善:引水工程使他们告别了喝盐碱水的历史;抗震安居工程让全体村民搬进了敞亮的小康安居房;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通了暖气、装了电话、接了有线电视,村民普遍用上了手机,还有100多户村民购买了小汽车;41名青年拿到了中专以上文凭,一半以上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达西村,一个小小的村落,却反映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发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新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经济以年均增长10.3%的速度向前发展: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完备的工业体系。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1790.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4倍,比1978年增长16.6倍。原油产量2722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原油产区。

 

    ——“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成就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自治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11倍,比1978年增长1.8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信息、社区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天池、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游区,吐鲁番、库车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喀什的民俗风情旅游区,伊犁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重点的“五区三线”发展格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自治区内区域特色工业乘势而上,巴州、阿克苏在加快发展天山南麓石油工业经济带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加工业,推动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伊犁、喀什、塔城、克州、博州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阿勒泰、哈密地区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高起点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厚积薄发。

 

    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疆部分地区受到昆仑山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影响,地震多发。自治区启动的抗震安居工程成了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民心工程”。

 

    记者见到62岁的买日提·依尔木老人的时候,她正在社区领取低保金。她们全家5口人,刚从老城区搬进了新盖起的抗震安居工程廉租周转房中。“住在原先的土屋子里,上厕所要到屋外,还把我摔伤了。现在我们住的房子非常结实,卫生间特别干净,上厕所也方便,做饭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住房我们没有花钱,买水、买电用低保金就够了。我们感谢党和政府心里装着老百姓。”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截至2008年底,全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12亿元,已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有836万人住上抗震房。其中,农村151.6万户、城市37.9万户。

 

    记者从自治区建设厅了解到,5年来,全区抗震安居房先后经受住了2005年2月乌什县6.2级地震、2008年3月于田-策勒7.3级地震、2008年10月乌恰县6.8级地震等7次较大地震的考验,无一损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从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到改水通电修路,从农村合作医疗到惠及全区239万名各族农村中小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从扶贫攻坚行动到“兴边富民”计划……自治区党委、政府从不同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中央和自治区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而大力实施的一系列为民工程,促进了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新疆的贯彻落实,对巩固和发展新疆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所长葛丰交说。

 

    新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多民族共同追求幸福生活、共同劳动创造文明,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阔步前进

 

    13个世居民族、47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了新疆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之上。多年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8年,汉族姑娘王燕娜的名字响彻天山南北,23岁的她为身患晚期尿毒症的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无偿捐肾。“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养到17岁,马上要考大学了,救人要紧。”王燕娜说,“我希望毛兰江能好起来,健健康康地去上学。”

 

    王燕娜为毛兰江捐肾的手术非常成功。毛兰江的父亲吾买尔激动地说:“王燕娜好好的一个肾脏捐给毛兰江,等于救了毛兰江一条命。我非常感动,王燕娜也是我的女儿。我们家又多了一个女儿。”

 

    像王燕娜这样折射着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的感人故事在新疆有许许多多:高原赤子吴登云亲手把自己的皮肤割下来移植到民族兄弟身上;白克日·卡依尔为救落水的汉族儿童纵身跳进湍急的水中,献出宝贵生命;阿布力孜·努来克真情收养汉族弃婴;在地震中达吾提·阿西木不顾家人安危去救乡亲……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经历了各种风浪的严峻考验。从1982年自治区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全区有862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1513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表彰。140个模范单位和206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在新疆,一批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兵地共建点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帮互助,互学互爱,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共图发展、共谋福祉。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双语小学的汉语歌谣声响彻教室,伊宁市喀赞其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年轻哈萨克族导游夏尔巴提用流利的汉语向宾客们介绍着情况,库尔勒市的出租车司机依明从小就把孩子送到了能学习汉语的双语学校……为了更快地形成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首先要跨越语言沟通的屏障。

 

    目前,新疆中小学下大力气狠抓“双语”教育。1999年自治区仅有27所中学开设了“双语”教育实验班,2007年底,自治区“双语”教育教学班已有4505个,就读学生人数达到14.5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加强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是长期以来自治区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素质的根本性措施,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大量的史实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上‘和谐’二字,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善、追求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本理说,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汇集各民族的智慧,使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形成坚不可摧的民族之墙。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心声,也是新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的新疆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迸发出惊人的发展潜力。200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正在合力筑就一条新疆的腾飞之路!

责编:李玲燕 来源:新华社

数字新疆更多>>

新疆机遇更多>>

央广独家更多>>

赏新疆影像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