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在改革中前行

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司法公开、践行司法为民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十七大作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十年来,司法在改革中不断前行。
回顾10年改革历程,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已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就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详细]
加强人权保障·维护公平正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修正案
2003年,27岁的湖北青年孙志刚,用一种壮烈的方式将“公民权利”带进了百姓视野。一年之后,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9个字正式载入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把“人权”写入我国的根本大法。
有宪法学者曾说,这样的修改,使得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因为只要运用宪法解释技术,人的一切权利都可以解释为人权而得到宪法保护。在程序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到2008年,法律草案公布已经进入“常态化”,凡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议程的法律草案,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铭看来,十年来,中国法治的主线唯有一条:限制公权,保障私权。…[详细]
维护司法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规范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
河南赵作海案、湖北佘祥林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一方面削弱了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另一方面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坏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在过去几年里,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一再被中央高层提及,并被列为司法改革的重点。
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坦诚度决定和谐度。我们期待这两起案件的审理,能够形成广泛的司法效应,让司法公开透明常态化,不断推动着我国法治的进步。…[详细]
推进规范执法·使司法工作法治化

创新理念 规范执法
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躲猫猫”事件以后,整个社会都对看守所有很多看法。
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司法人员司法能力存在差异、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尚未根除等原因,司法裁量权的行使不透明、司法行为不规范等现象依然存在。
规范执法是司法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对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2008年以来,公安部针对执法环境的变化,部署开展了执法规范化建设,并将此作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强力予以推进。…[详细]
践行司法为民·让群众感受到司法关怀

司法救助为社会和谐安康护航
一张床、一张书桌,这是在长沙打工,靠2000元工资支撑癌症妻子生命的胡新文与别人合租的“家”。2011年10月,胡新文被人打伤,因为被告也家境贫困,胡新文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赔偿,连医药费都要自己垫付一部分。2012年8月23日上午,在了解到胡新文的情况后,经过严格的审查,长沙市人民检察院给他送去了4000元的救助金。
旧社会“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新时代,法院敞开司法救助的大门,让老百姓实现了“有理无钱请进来”。
有理却打不起官司,有人这样形容:当事人在法院门口转转,眼泪在当事人眼里转转。那是一种投诉无门、欲罢不能、欲哭无泪的无奈。如今,司法救助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看到了希望。…[详细]
增进司法和谐·为社会和谐添加“正能量”

良好的社会道德需要法律保护
2006年11月,一件发生在南京市的民事诉讼案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65岁的徐寿兰老太太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后,被江苏泗阳籍26岁青年彭宇扶起,并在老人请求下将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彭宇坚决否认,后来,老人把彭宇告上法庭。
2012年1月,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的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司法裁判对社会主流道德取向的引导作用,要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机融入司法裁判全过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