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路 现在位置>>发展之路
倚天利箭啸苍穹:加强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基地化训练纪实
中广网    2008-12-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 隆冬时节,西北戈壁。

    担负某要地防空任务的导弹部队接到命令,迅速组织抗击某方向空中侵犯之敌。“敌机”发挥其灵活、先进的自身优势,多方位、多批次进入我重要地域。突然,“敌机”对我方实施强电磁干扰,雷达屏幕顿时如舱外的雪花,“目标丢失!”

    我新型国产地空导弹紧急启动反电磁干扰预案,多种信息化手段并用,很快搜索并“咬”住目标,一批、二批……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多枚导弹喷吐着橘红色火龙呼啸出击,像长了眼睛似地直击目标。

    组织此次电磁对抗演练的是空军某试训基地三区。该区是集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对抗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练兵平台,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全军、空军组织的地空导弹、高炮部队考核性打靶训练和混合部署实兵演练、战法研练等任务。空军地面防空兵90%以上的部队换装新兵器经由该区改装训练、考核合格后,再担负国土防空任务;70%以上部队的都到该区进行基地化训练;100%的部队要在该区进行过实弹打靶,被称为空军地面防空兵战斗力生成的“摇篮”。

    部队要唱多大的戏,就搭造多大的舞台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和新装备陆续列装部队,给该区基地化训练带来新的挑战。为加速推进训练转变,提升地面防空兵部队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练兵平台,该区在组织部队改装训练、深化训练和战法研练中,瞄准训练转变前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革创新训练模式的方法手段,使基地训练与现代战争同频共振。

    由于复杂电磁环境的对抗训练,没有现成的经验,他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无形的“战场”中进行艰辛地探索。他们利用采取以模拟为主、配合实装为辅的方式,依靠干扰机、机载干扰吊舱的办法,对驻训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干扰与反干扰训练。

    那年3月份,一个多兵、机种的演练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脚下拉开战幕。刚刚从基地集训回来的某导弹营担负了此次演习的防空任务。演习一开始,“蓝军”选择了云多、能见度小的边界气象条件,以小速度、超低空出航。该导弹营运用所学的灵活机动的方法,进行搜索捕捉目标,可由于目标活动空域云层厚、超低空捕捉地物反射回波强,加之兄弟营雷达造成同频干扰,该营一时不知所措,导致目标搜索雷达出现错误现象。

    一次,某新装部队到该区进行实弹打靶,可作为“空中靶子”的靶标种类单一、功能简单、速度慢、受天气影响大,操作手只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训练,达不到战术训练的目的,相当于比武找不到对手。尽管该区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新装备设计空中目标的要求,最终没有考核出新装备真正的战术性能。

    这两件事让该区党委“一班人”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空军地面防空兵的综合训练基地,必须按照未来战争需求,改革组训模式,成为加速战斗力成长的有效途径,推进训练转变的一种好形式。

    “部队要唱多大的戏,我们就要搭多大舞台。”他们把目光紧盯未来战场,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建设和开展对抗训练入手,迈出了基地化训练坚实探索的“步伐”。

    建立无形的“战场”。为地面防空兵部队训练创造了较为逼真的电磁环境,他们针对部队缺少干扰设备、干扰样式单一等实际,组织教员到兄弟部队和院校进行学习,建立了模拟地面远程支援干扰和模拟空中假想敌的随队支援、自卫干扰系统。干扰源以小型化、多功能、高逼真的形式,安装于专用无人机(靶机)上,达到了实施消极干扰和积极干扰、干扰与反干扰的能力。

    提供真实的“敌人”。寻求理想的空中靶标是我地面防空兵训练的一个“难题”。为给部队提供逼真的“空中对手”,他们让总工程师刘军带领一群年轻教员,通过几年潜心钻研,研制出某新型高中空靶弹,其以体型小、速度快、可模拟外军某型空地导弹、性能稳定、价格低廉而深受地面防空兵的青睐,在部队演练和基地化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为部队提供了一个在快速机动、隐真示假中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战场环境。此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创新训练模式。为给指挥班子提供更为真实的多型装备、多点布设、多方向目标来袭的训练平台,他们利用在研和已装备部队的导弹营模拟训练设施,建立战役模拟训练场,改革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实飞、实打所获得的真实数据,研制构建起旅(团)前指设施,提高了指挥班子的训练、考核和评估水平。某导弹营营长邢伟彪说,练指挥就像学游泳,理论学得再好,如果不下水多练习,一旦下水就会被呛着,基地的模拟训练为指挥员提供了一个游泳池。

    去年9月,在无遮无掩的训练场上,数十个导弹营整齐列阵,一场多兵种战法研练正在进行。一枚“蓝军”新型超低空导弹借暮色掩护袭“红军”指挥所。装备我国某新型地空导弹某部迅速反应,快速跟踪,在实施反干扰后,果断射击,来袭之“敌”还未来得及逞凶便凌空开花。演习后,该部政委尹洪斌感慨地说,优秀成绩离不开基地搭建的战场“舞台”,让我们在不同的剧目中充当不同的“角色”,遇到不同的“对手”。

    明天的战争怎么打,今天的兵就怎么练

    6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

    一阵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来该区驻训的某导弹营官兵飞速冲出帐篷,直奔“硝烟”弥漫的导弹阵地,跑向各自战位。雷达迅速开机,紧张地搜索空中目标,官兵们头戴防毒面具,装配、测试、加注、运输、装填……操作程序有条不紊。

    突然,指挥所下达命令:部队在×小时内迅速机动至几十公里外的临时阵地设伏。随着指挥员、营长安少勇的一声令下,车队向茫茫戈壁腹地开进。××分钟后,铁流快速穿越“沾染区”,迅速由行军状态转为战斗状态。官兵快速占领阵地、架设兵器进行战斗准备。警戒雷达天线开始旋转;发射阵地,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

    指挥车上,安营长鹰一样的眼睛紧盯着雷达荧屏上不断向我方阵地逼近的“敌机”。眼看目标就要进入导弹火力打击范围,狡猾的对手却施放了强电磁干扰,雷达显示屏顿时一片雪花。这时的安营长依然沉着镇静,立即下令启动反干扰程序,“敌机”又重新出现在显示屏上。战机稍纵即逝,安营长果断下达发射命令:“放!”一枚寒气逼人的导弹如剑出鞘,直奔目标。

    “战斗”结束,官兵们摘下防毒面具,一张张流满汗水的脸庞露出了笑容。不少官兵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演练确实很辛苦,但通过这种真实的战场环境锤炼,我们的导弹将打得更准!”

    练今天的兵,打明天的仗。该区组训的过程从无到有、保障能力从弱到强、训练水平从低到高,一个个课目被跨越、一个个难题被破解,突出机动作战、快速准备、连续抗击能力的训练,探索出地空导弹兵战术训练的新路子。

    考场越贴近“战场”,成绩就越真实。他们按照实战标准,对驻训部队进行全程强训、全程跟踪、全程考评,让部队一进驻就能感受到肩上担子重千斤。“火车刚停稳,基地教员就开始下达兵器卸载考核命令。”对于基地全程考核的做法,某高炮团团长黄秉忠记忆犹新,他说,经过卸载后,部队紧急开赴既定阵地,一路上设置了遇敌袭击、桥梁被炸等10多个突发情况,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架设兵器没多久,又接到了变更部署的命令,整个考核课目就像“万花筒”,当时不少官兵还不理解,认为是被教员“开涮”,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全程考核让大家有一种进入靶场就像进入了“战场”的感觉,检验了部队的真实成绩。不少驻训部队的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基地深训2个月能达到在部队训练一年的水平。

    近年来,该区还本着“动中求存、快速出击”的原则,将全部训练课目由既定阵地机动到大漠戈壁复杂陌生地域进行,有意加大夜间机动演练次数,设置山体滑坡、桥梁被炸、道路阻断等课题,增加敌空袭、偷袭、人员装备受损情况,锤炼部队走、打、吃、住、藏的过硬本领,形成了一套“短、平、快”式作战方案,全面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训练转型怎么变,人才队伍就怎么建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最根本、最要紧的是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人才能力实现升级,训练才能实现转型。

    转型的战鼓,加速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针对部队地处西北河西走廊,自然环境恶劣,存在着人才分不来、调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他们把着力点放在挖掘内部干部潜力和加大培养力度上,走活“送出去”和“请进来”两招棋:每年都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员到厂家、院校、新装备部队一线,有的还送出国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利用打靶训练、深化训练等时机,邀请院校教授、上级机关行业专家到部队,给官兵授课,或一起研究制定训练方案,培养了一批“领头雁”和“种子”的新型军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军事训练转型。教员严荣接受研究院专家培训后,成为加注专业骨干,在深训、打靶等重大任务中独当一面,编写的《战时某型兵器加注操作教令》在部队训练中广为运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鸣春满园。他们把“种子”渗透到各个专业中,实施“一带三”的方式进行传帮带,积极推广案例式、研讨式、参与式、交谈式等教学方法,催生出更多的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了人才滚动发展的效应。高级讲师王成章在30多年的教员生涯中,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操作课达10500多个学时,为部队培养专业骨干200多名,并出国授课800多个学时、指导排除疑难故障100多起。

    据了解,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活跃在基层的各条战线,涌现出“雷达技术能手”曹永国等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据了解,该区经过3年不懈地努力,先后有10多人被送到国外进行新兵器学习深造、2人被空军列为高层次科技人才、3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岗位津贴。同时,他们还把多联装靶弹发射车、一球多靶无线遥控无源干扰靶标等2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嫁接”到训练转型中,为空军地面防空兵部队战斗力生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实弹打靶和重大演习中摔打官兵,是该区超常规育才的一个举措。在组织部队进行深化训练或演习中,他们把遇到的难题当课题,把课题攻关作为官兵增长才能的平台,在攻克难题中催生人才。一次,部队在夜间进行导弹装填调度时,战斗人员靠手摇电话或人员来回跑动进行联络,结果延缓了战斗准备时间。此事传到该区高级工程师李如林耳里,内心一阵疼痛。“传统的模式要蜕变。”长久思考凝聚出瞬间的火花。随着优化人员组合、增置维修设备、加强质量跟踪,一个月后,他领头研制的“无线遥控导弹调度系统”出现在训练场,指挥员通过按钮,显示板就能显示调度场相应波道导弹到发射架的情况,更加直观准确,提高了导弹装填调度的效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素质的强弱,决定着训练转型的快慢与好坏。该区政委陈爱军说:“在训练转型的大戏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角,小才也能成大才。”随着军事变革的发展,靶机技术的改革创新成为了飞行保障的必然。只有初中文化的靶机班班长赖勇,为掌握专业知识,他一点一点地啃,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走,一个原理一个原理地分析,很快熟悉了靶机原理,但他并没有满足,经过自己几年的摸索,研制出“一机多靶”系统。这个项目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空军广泛应用。(肖海洪 张俊杰 万天兵)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吴菁      
箭啸苍穹 更多>>
·为一线部队写“书”
·放缆,在戈壁深处
·永不中断的电波
·热气球带来“创新热”
·电话千里解难题
·靶机穿上了迷彩服
·戈壁滩架设“顺风耳”
·空气“房子”
·长途奔袭毫发无损
·在对抗中“强筋壮骨”
·细节决定成败
·搏击狂风救靶机
红色记忆 更多>>
组装、测试导弹
“霹雳二号”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