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啸苍穹 现在位置>>箭啸苍穹
空气“房子”
中广网    2008-12-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30日消息 靶场,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靶标,以模拟供导弹试验的地面建筑。建起一座座楼房似的靶标,是靶场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大漠深处的靶场腹地,就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建筑师,他们在大漠上,几个小时就“盖起”一幢幢“楼房”。不同于普通建筑所用的砖、瓦、水泥,他们盖房子用的是空气,吹起大大的气模,在戈壁狂风中巍然屹立,挺胸迎接导弹的洗礼。

    汽车连士官张李兵说他那次感受到了战斗的气息。2006年9月的一天,某战训任务要在靶场完成,这次任务要发射某型空地导弹6批12枚,这就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建靶的官兵要快速进入目标区,6次建靶,6次撤离,近300立方米3吨多重的充气靶,用吊车卸下来由官兵固定到指定位置,平时要用20多分钟,完全充起气来,至少要半个小时。

    那天上级指示,建靶和撤离必须在一小时内同步完成。

    负责指挥的四站副参谋长黄涛镇定自若,从容指挥。吊车司机张李兵非常冷静,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灵活的操纵吊车卸下靶后,又投入到固定靶标的战斗中。6米高的两个大靶,40分钟就在平地高高的建起。大家刚撤出来,导弹就击中了靶标。之后,再冲到建靶区,在未散的硝烟中清理现场、建靶、撤离,都来不及喘息。眼看还有最后两枚弹就完成任务了,不料一枚导弹却击中了充气用的电缆。电工四期士官秦连奎推开用铁锹找断点的战士,跳到弹坑内开始用手刨土,很快找到了炸断的电缆,接线、通电,靶标终于站了起来。

    号称“充气靶大王”的黄涛一讲起建靶的战士,就非常激动。严冬的一天,气温零下20多度,黄涛奉命带队建两座靶标。眼看靶标慢慢充气竖起,风暴却从西边像一堵墙一样快速的压过来,眨眼间,飞沙走石,靶标摇摇欲坠。大家还没来得及撤靶,气球一样的靶标拉出了固定钢钎,拉断了连接在水泥桩上拇指粗的铁索,眼看就要被吹跑。黄涛喊了一声“保护靶标”,就扑到了大靶上。几十名官兵不约而同压的压,拽的拽,在狂风中被大靶拖着前进了150多米,直到司机李飞开着汽车牢牢压住了大靶,几十个灰头土脸的官兵这才松了一口气。

    2006年,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之初,为更好的模拟实战场景,四站接到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到演习现场建靶。说光荣,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军队;说艰巨,是因为广袤戈壁和茫茫东海的条件环境相差巨大,凭两个人带领一些没见过气模靶的新手要在一夜之间建起靶标,难度可想而知。黄涛副参谋长深知,光凭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靠科学的精神办事。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现场查看地形环境。果然,松软的海滩漫着海潮,和戈壁坚硬的岩砾截然不同,海风风向更是不可捉摸,想要固定住6米高、12米长、4米宽的大气模,简直不可想像。2米长的钢钎插进沙滩,一个人就能轻松拔起,那就意味着如果用戈壁滩的办法固定,海潮就能将气靶冲进海里。黄涛及时召开“诸葛亮会”,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很快,就确定了用沙包垒防波堤的办法,既挡海潮,又可穿上缆绳固定气靶。说干就干,黄涛立即要求大家准备材料,开始垒防波堤,逐个固定接头,一直干到半夜。第二天,一座6米高的“大楼”在海风中缓缓升起,演习部队的同志们纷纷翘指称赞。(李建军 汪立学)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吴菁      
箭啸苍穹 更多>>
·为一线部队写“书”
·放缆,在戈壁深处
·永不中断的电波
·热气球带来“创新热”
·电话千里解难题
·靶机穿上了迷彩服
·戈壁滩架设“顺风耳”
·空气“房子”
·长途奔袭毫发无损
·在对抗中“强筋壮骨”
·细节决定成败
·搏击狂风救靶机
红色记忆 更多>>
组装、测试导弹
“霹雳二号”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