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现在位置>>采访手记
唐姣菊:感动于一种精神
中广网    2008-12-1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行走在基地,忙碌的采访中,每天和不同的官兵打交道,时刻都会被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所感动着。 在基地一区的四站,就有不少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 

    父子两代的奉献精神:

    基地一区四站的政委郭晓明,是个性情爽朗的汉子。父子两代扎根沙漠、奉献军营,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当我们要求介绍下政委父子俩当兵的经历,政委很是谦虚,说在大漠深处,像他们父子这样的有很多,他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而且喜欢的选择,言谈之间,能深深的感觉到一家两代对戈壁的饱含深情,父子两代奉献戈壁的骄傲。

    四代相传的马灯精神:

   在一区四站的战史馆里,陈列着一盏已经生锈的马灯,这盏马灯是基地第一代官兵流传下来的。60年代初,基地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的条件下,开始了导弹的自主研究。当时基地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电灯,官兵们就在马灯下研究学习,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整理出导弹研究资料,为我国导弹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填补了一项项空白。如今,这盏马灯已经相传四代,年月久远。政委郭晓明满含深情地拿起这盏马灯,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心中充满了爱戴崇敬之情;当讲到现在官兵继续发扬马灯精神,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心中又是充满了自豪之情。他坚信:通过几代人的奋斗,基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奉为珍宝的吃苦精神:

    感动站长田金生,穿上艰苦年代流传下来的御寒棉服,心里暖活活的那种真情实感;大漠冬天的气温有时能低到零下50度,塞外的寒风有时能将人刮倒,其寒冷程度可想而知,官兵们经常要到环境恶劣、分外严寒的野外做实验研究,就是这件棉服,让他们抵挡严寒,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这种情感也许只有身居戈壁、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件基地官兵奉为珍宝的传家宝,每次老兵走的时候,都会经过严格的交接,老兵一走,就留给了新兵。至今,这件饱经风霜、浸透着一代代官兵汗水的棉服,经过一代代官兵的手流传下来,完好无损、整整齐齐的保存在陈列馆里。喜欢田站长由衷地那句话:“看到这件棉服,就知道基地的前辈创业时的艰辛,我们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我觉得老一辈很伟大,我觉得自己也很伟大。”其实,小小的一件棉服,又何尝不是在折射现在的官兵正用实际行动继承老一辈的吃苦精神,改造改变着基地,使基地旧貌换新颜呢?

    十年如一日的诚信精神:
 
    政委郭晓明给我们认真的讲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一个士兵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站里为战士们生活提供生活保障的锅炉旁,每小时就会毫不耽搁的去检查下安全状况和冷热程度,没有任何人叮嘱他,也没有任何人监督他,但他从来都是自觉地坚守职责,从没出现任何失误。也许没有表扬的话语、没有证书的鼓励,更没有金钱的嘉奖,但他从始至终,从来如此,这就是一种敬业,一种不求任何回报的敬业;这就是一种诚信,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诚信,一种我们这个社会还极其需要,但又大大缺失的诚信。我很感动这种淳朴和坚守,很想走近这位战士,问问他为什么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做到这样?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它从来没有放松懈怠过?可惜天色太晚,戈壁都进入了沉睡的梦乡,希望下次戈壁之行能见到这位一直感动着我的战士。

    在一区四站采访,遇到了太多太多的这样的故事,我们流连忘返,我们依依不舍。我相信,在基地的各个分区、各个站队,这样的故事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基地里的官兵们大都是两地分居,他们只能用短暂的探亲假来缓解亲人的相思之苦。感动于他们的这种执著,感动于他们的这种坚守。基地里的官兵们开玩笑说,希望我们能留下来体验他们的生活,以为这样能吓唬住我们,其实我们已经早喜欢上了这群可爱的战士,这片可爱的土地。他们是如此的热忱而纯朴,他们把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戈壁,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吴菁      
箭啸苍穹 更多>>
·为一线部队写“书”
·放缆,在戈壁深处
·永不中断的电波
·热气球带来“创新热”
·电话千里解难题
·靶机穿上了迷彩服
·戈壁滩架设“顺风耳”
·空气“房子”
·长途奔袭毫发无损
·在对抗中“强筋壮骨”
·细节决定成败
·搏击狂风救靶机
红色记忆 更多>>
组装、测试导弹
“霹雳二号”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