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主持人介绍  |  最新报道  |  专题简介
最新报道
·[第十二集]问政基础教育:均衡之道
·[第十一集]问政医疗(下集):把脉看病贵
·[第十集]问政医疗(上集):把脉看病难
·[第九集]问政食品安全:食为天 安为先
·[第八集]问政春运:“一票难求”的困境与希望
·[第七集]问政城市化(下篇):土地征用求解
·[第六集]问政城市化(上篇):户籍改革之路
·[第五集]问政就业:农民工的去与留
>>>更多
最新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最新报道
[第十三集]问政高考改革:人才之道
中广网    2011-03-3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正在多元的人才选拔之道

    下面进入华夏之声《新闻空间》系列报道《人民问政“十二五”》,华夏之声记者深入探访物价、住房、医疗、教育等热点民生话题,倾听民众心声,问计权威专家。
    今天就请听《人民问政“十二五”》系列报道第十三集——问政高考改革:人才之道。

(庄胜春)大家好,我是华夏之声记者庄胜春。
(子健)大家好,我是华夏之声记者子健。
(庄胜春)如今,我们谈及教育改革的目标,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实现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所以我们探讨高考改革,落点也当然放在了如何更好的选拔人才上。
(子健)没错,用一句前几年的流行语,就是:“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在上期节目里,我们探讨了基础教育,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高考人才的选拔环节了。
(庄胜春)是的,说到高考,我们都经历过,过去更多的都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这样的形式明显升温。
(子健)尤其是今年啊,什么“北约”、“华约”、“理工约”,这样一个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虽然很新鲜,但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庄胜春)恩,下面我们就跟随中央台记者刘玉蕾,体味一下以清华大学为首的7校联考,也就是所谓“华约”自主招生考试时,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感受。

(考生1)题目不算特别难,但是考察的能力还是挺多的,要写的东西多,时间就有点紧了。
(考生2)它要考察我们的翻译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我们平时不不特别着重训练这些,这就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和临场发挥了。
(记者)在考场外,记者碰到了陪女儿来北京考试,来自河北保定的谷妈妈。她说,带着女儿来北京考试也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谷妈妈)“华约”是今天,“北约”是明天。要是在石家庄考的话,我们还得专门跑过来,所以我们就干脆把“华约”的考试也选在北京了。挺多都出来考,一般情况每年都50%以上,因为这个如果通过了,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对她将来的高考是个鼓励。
(记者)2003年推出的自主招生制度一度被誉为“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不再是一张考卷定终身。但随着自主招生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家长、考生都觉得不堪重负。
(家长)真是太累了,光报考学校就不知费了多少劲,后来才知道每年清华、北大在全国也就200多个名额。孩子疲于应付,但还是想去试试。
(家长)就是一次机会,还是以高考为主。这个不能浪费时间太多,没法特殊准备,在学校里老师都带着复习,哪有时间再看这个书啊。

(子健)看来,目前这样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既给考生提供了新的机遇,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庄胜春)我们为此分别采访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和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杨东平)它的积极的意义主要是预示着高考铁板一块、大一统的格局正在松动。高校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源了。但是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进步意义,也仅限于此。现在的模式显然是有很大问题的,一个是很多人认为他的动机有问题,是一些名校为了掐尖,竞相提前招生,所以后来教育部规定不能早于2月。二是考试的方式还是沿用了学科水平考试的做法,考7门、8门甚至9门,要考8、9甚至12个小时,这样的考试方法实在太落后,那么有人就认为,你既然跟高考一样,何必要考两次呢,真是多此一举。

(张力)这样一种考试的方式会不会对低收入家庭或者中西部家庭产生一种排挤,比如每年来面试的差旅费就不是低收入家庭能出的起的。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能选拔出有高考可能落榜的学生,那么通过面试捞回来学生在自主录取当中能占多大份额,现在不太清楚,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当中能够不断的注意到这些问题。

(子健)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中国的高考过去被誉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所以真的希望这样一个新的尝试能够吸取民智,不断完善。
(庄胜春)不过,这也只是高考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一个好的高考制度需要满足三个功能。

(杨东平)高考改革有很多方向,很多老百姓、学生个人呢,看重的是保障社会公平,从高校关心的呢,是能够用多样化的标准选拔出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选拔的精准性,从基础教育关心的呢,是高考改革这个指挥棒要指挥好,要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所以一个好的高考制度要满足这三个功能。

(子健)那么,如何建立起这样的制度,国家的相关规划有没有提出具体的路径呢?
(庄胜春)对此呢,《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涉及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内容,而对于具体的路径,去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再来听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的介绍。

(张力)我一直认为高考这个房子是千万不能拆的,尽管它可能在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一些弊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个机制,就变成了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但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就变成了只有少数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的子女能够享受的精英教育了。我们不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成为这样一种状态,那么那些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苦读书的孩子有没有这个通道上来,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现在要改进的就是把门多开几道,把窗户开的更加透明、敞亮。门所谓多开几道,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希望全国对本科的高考要相对统一,沿海地区因为人口基数下降了,大学会把一些增量、甚至是存量调减下来给中部地区的大省,让人口大省、包括西部大省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然后高专高职、面向成人的高考怎么考试由省里来考虑,这个主要是面向省域内的经济发展需要,因为高专高职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会在本省,它要针对本省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来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中国固然需要大师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但是光有大师级的顶层人才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金字塔,下面一层层的把大师级的创新的思想变为现实生产力。当然这个门还包括了高水平大学联考。不是千军万马都挤国家考试这么一条独木桥。
(庄胜春)那么,您刚才说的这个门可能是指通往高等教育的不同路径,那么窗呢?是不是指的标准?
(张力)对,这个窗就是要在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方面做文章。文化知识的笔试固然是一方面,但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一个中职毕业生,他的整个的知识、技能、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等都要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那么多元录取现在分为几类,一类叫做择优录取,这是面大量广的,差不多占90%,所以穷孩子通过这个通道没有任何障碍;那么自主录取,就是学校会有5%-10%的名额范围内它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招到他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或者其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还有定向录取、破格录取,在自主录取和定向录取的时候还有一个推荐录取。

(子健)门和窗,很形象的比喻,相信这样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拔路径也将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之才。
(庄胜春)不仅如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3月28号又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围绕高考改革,今年还将有相关政策出台,进一步完善这些门和窗的整体布局。

(杜玉波)今年要研究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方案。这个新方案一定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努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子健)这样看来,高考改革的人才选拔之道,中国已经在路上,而且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庄胜春)是的,民生无小事,事事关心。
(子健)聚焦多层面,面面俱到。
(庄胜春)人民问政“十二五”,
(子键)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华夏之声    责编: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