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台州7月23日消息(记者 尚天宇 通讯员 张弘)汽车配件、行李箱、皮包、冲锋衣……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挂了满满一墙,这些都是海洋垃圾回收后多次加工而成的最终成品。7月20日,记者走进台州市椒江区中心渔港,一袋袋“圆形颗粒”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中心渔港海洋云仓数据运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再生聚酯切片,在这里,它们又被叫做“中国海洋塑料”。

海洋垃圾回收后多次加工而成的最终成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记者了解到,通过高值利用评审认证后的海洋塑料因其绿色环保的属性,被国际上很多可持续发展项目广泛采用,对一些国际知名制造业品牌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相比于传统的塑料,海洋塑料的成本更高,价格也更昂贵。

塑料价格翻了倍 海洋垃圾变“宝贝”

“普通塑料瓶的市场回收价格是三分钱一个,但是收集来的海洋垃圾塑料瓶,我们会给到渔民三毛钱一个的回收价格。”海洋云仓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陈鹏拿着海洋塑料制成的手机壳介绍说,目前国内的海洋塑料高值利用在国际上还属于一片空白,海洋塑料的价值还没有真正被挖掘出来。

海洋云仓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陈鹏正在介绍海洋塑料(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为了鼓励渔民收集海洋垃圾,保护蓝色的海洋家园,海洋云仓研发团队还在沿海区域建立“小蓝之家”,招募当地渔民加入收集海洋垃圾的行列,并通过“小蓝之家”的硬件设备对塑料瓶、废弃渔网、水桶等海洋垃圾塑料可以进行预处理,方便统一的集纳与运输。目前,台州市的“小蓝之家”数量已达到30个,大大提高了海洋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海洋塑料的回收效率变高了,但是如何区分普通塑料和海洋塑料、如何溯源海洋塑料又成了问题。

浙江移动台州分公司政企客户部行业总监朱健介绍海洋塑料溯源(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借助移动5G、物联网、云技术、区块链等技术,海洋云仓实现了对海洋塑料的溯源。”浙江移动台州分公司政企客户部行业总监朱健介绍,一方面,海洋垃圾需要扔到特定的海洋云仓垃圾收集箱内,收集箱附近部署的5GVR相机会对沿海500米进行动态监控、实时回传,自动识别垃圾是否为海洋垃圾。另一方面,海洋云仓也为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录像设备,实现海洋垃圾回收全流程溯源。

记者注意到,在海洋塑料制成的最终成品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看到,该海洋塑料产品的收集人员、收集区域、收集时间等溯源信息一目了然,页面简洁明了。

扫描产品二维码出现的海洋塑料溯源页面(央广网发 记者截图)

得益于海洋云仓标准化的回收处置体系和全流程监管体系,海洋塑料标准化回收与全流程追溯两大难题得到了解决,“中国海洋塑料”也通过了国际权威的高值利用评审认证,海洋垃圾塑料真正变成了“宝贝”。

由治转防、化治为防“渔省心”+海洋云仓护航海洋生态

“从海洋环境污染的特殊性来看,保护海洋环境相较于陆地其他环境更难,海洋环境的修复更是难上加难。海洋治理不仅要治更要防,海洋污染的防范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台州市椒江区农业农村与水利局副局长王林宏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台州市椒江区农业农村与水利局副局长王林宏介绍“渔省心”应用平台(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由治转防,化治为防,这正是“渔省心”应用平台着眼解决的问题。据悉,“渔省心”应用平台是台州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台州市椒江区政府联合中国移动台州分公司等共同开发的数字化改革项目。

在“渔省心”应用平台的智慧大屏上,各项船舶管理数据清清楚楚。记者看到,截至7月20日11时,台州市环保管理港口数量共17座,监管产废渔船共4219艘,海洋云仓数量共39台。同时,渔业安全管理、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等各项数据指标也清晰地展现在大屏上。

王林宏介绍,目前该应用平台已打通港航、海事、生态、交通等7个部门数据壁垒,在船舶污染物申报、接收、运输、处置各关键节点生成可视化“电子五联单”,实现部门间污染应急联动响应、污染排放联动执法和污染处置联动反馈。

同时,“渔省心”应用平台还建立“三色码”生态保护信用评价机制,实现了对每艘船舶的智慧管理。如果船舶三个月以上未上交油污废水至海洋云仓,“渔省心”应用平台就会对此船舶赋黄码、红码,从而影响船舶的评分、补助、信贷等环节。

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中心渔港的海洋云仓(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治理海洋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提高渔民经济效益,海洋治理所带来的改变也将持续凸显。依托“渔省心”数字化改革应用平台、海洋云仓,发展蓝色循环经济,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浙江在护航海洋生态、共筑生态共富上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改革的新路子。

监制:夏倩

策划:姜頔

文字:尚天宇

摄影:尚天宇

校对:程欣

编辑:姜頔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