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央广·策 | 今日锐点 | 图站 | 调查 | 滚动
2011-06-14 17:4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编播的功力 永远的魅力
——评百集配乐长篇纪实文学《张震回忆录》
·丛 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别制作的百集配乐长篇纪实文学《张震回忆录》播出后,在广大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听众喜爱。可以说,这一配乐纪实文学体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水准,是广播精品节目的典范。
一 题材切时代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目前亲历长征的在世的老人都已高龄。但已是耄耋之年的张震将军却虚怀若谷,用文学的笔触,一生的足迹,书写了64万字的回忆录。诚如他在作品的《前言》中所书:“他们有的倒在我眼前,有的就牺牲在我身旁,连鲜血都洒在我身上。”“作为一名战友,活到了今天,有责任将他们的英名和业绩纪录下来,以告慰先烈,勉励后人。”
长征是我党的精神财富,是我军的思想结晶,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今天,长征精神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激励我们后来人永恒的力量;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前夕,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双方领导共同定格在《张震回忆录》这部作品上,进行了大策划、大制作。由《中国之声》的副总监阚平统筹挂帅,诚邀《文艺之声》的资深编辑叶咏梅具体编导、制作此节目。利用广播这一大众媒体,再现张震同志的回忆录,制作了声情并茂的特别节目,使该作品在全国更大范围得以传播,这是中央台配合长征胜利70周年的英明之举,是献给长征胜利70周年的特殊礼物——由此在全国拉开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序幕。
二编导显功夫
编导叶子做“长篇连播”节目近30年,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这次她带领年轻编辑邢晓春,以新思路、新创意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大统筹、大制作的二度创作:以历史背景的特色音乐作为主旋律做全书十二章的包装,以各个时期典型的音乐旋律做每章节的烘托和渲染,每集以不同的配乐凸现“主人公题记”来阐释人生的感悟与启迪,节目中又以“主人公旋律”配乐和不同形态的“章节片花包装”来增强可听性和艺术感染力。
广播中,小说或其它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是编导在充分把握和依托原作的基础上,遵循广播声音传播规律和听众听觉感受规律,实现文字向声音的转化,解决语言广播化、声音形象化的问题。这部作品是张震将军对历史的回忆,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应力求史实真实,情节真切,情感真挚,因此,情调的把握,速度的控制,演播的节奏,都要体现作品的平实基调和纪实风格。据此,编导高标准地做了各项案头工作,并取得很好效果:结构调整顺畅,删繁就简得当,改文为白准确,章节切分合理,配制音效适度,编写“题记”新颖等。
仅以“片花”和“题记”看编导的功力,十二章的“片花”结构巧妙,都由将军回忆引述,抓住各章的主旨,又引用毛泽东大气磅礴的经典诗句,然后准确点题把观众再次带进将军特定时期的回忆中,如第一章“片花”:
一位来自“红军故乡”的将军的回忆,
一曲中国工农红军峥嵘岁月的颂歌;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他由长寿街踏上了革命人生之路。
——我是濮存昕,我是王刚,您正在收听的是百集广播纪实文学作品《张震回忆录》第一章《长寿街上》,题记演播牟云,主讲人李野墨。
又如第四章:
一位历经“转战华东”的将军的回忆,
一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颂歌;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他在解放战争中九死一生。……
编导在全局的把握和结构的调整上也做了广播化处理,开篇先将“长寿街”的典故讲给听众,然后点明将军就出生在“长寿街”,这样更加引人入胜,自然亲切。
三演播聚名家
这部作品在录制上的又一特点是编导邀请了著名演员王刚、濮存昕录制片花,这不仅仅是为名家效应,更注重的是因王刚的语言功力和濮存昕朗诵主席诗词的独特魅力;每集的“题记”邀请了著名演播艺术家牟云演播,用女声“点缀”是为在听觉上的审美需求,而节目的报题由中央台著名播音员方明、雅坤担任,据悉,他俩是叶子制作《长篇连播》节目包装头尾的“专业户”。
这部书的主讲人由著名演播艺术家李野墨担纲,主要基于他的音色磁力、演播的表现力和对作品的理解力等综合因素。李野墨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作品基调的基础上,依照编导的思路,结合自己的声音素养,形成了既符合作品要求,又具独创特色的讲述风格。其特点是情感质朴,语气平和,语音扎实,讲述从容,体现了张震将军回忆录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亲近感和厚重感。
特别是当李野墨回忆起70年前一件件有意义的往事时,有月有日甚至有时辰;譬如:9月10日进甘肃;9月12日召开政治局会议;9月17日攻腊子口等等,讲述得自然得体,真切可信,具体感人。
汇聚名家制作精品是《张震回忆录》的节目定位,诚如听众来信赞誉——武汉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何少华在3月15日来信说:“正在中央台热播的《张震回忆录》扣人心弦,感人至深,深受教育。连播形式新颖,演播人员阵容强大,声情并茂,水乳交融,让人耳目一新,创连播之先河,效果极佳!红军岁月,长征路上、烽火八年……让人记忆难忘;无数先烈,无数英雄,无数革命先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我每天在听《长篇连播》,是最好的精神午餐。我非常感谢你们为听众迎接长征70周年做了一件大好事,特致信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四配乐造意境
音乐是一种艺术,对节目配乐来讲,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抽象的“语言”,一种情绪化的“语言”。文学作品的配乐是在渲染一种情绪,表现一种心境,营造一种氛围,因此,必须与具体语境相结合,是具体语境的延伸、扩展、强化和升华。
《张震回忆录》这部作品的音乐编辑其木格与编导合作,反复揣摩编导的创意,充分运用音乐手段,使作品实现了立体化呈现的目标。例如,全篇开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音乐用得好,《长征组歌》也用得不错,增强了作品的联想色彩,渲染了语境情绪,创造了听觉意境。
其制作特点是:素材情绪准确,进出位置得当,音量大小适度。例如,第13集当讲述红军艰难地进入茫茫草地时,音乐淡淡地推出了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中的“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当讲述到经历千难万险终于走出了草地“令人终生难忘”时,音乐推起了男高音领唱的合唱段落“风雨充饥骨更硬,野草充饥志更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节目推向了高潮,既体现了作品主题,又营造了典型意境,增强了节目的美感。
百集节目的大制作,编导叶咏梅采用的是在总体音乐定位后,先将总片头、日常片头、日常片尾、总片尾、各章“片花”音型、各章音乐主旋律等关键性音乐和音乐编辑其木格进行分类编排制作好,然后由编导结合每集节目内容再能动地选用制作,这样更能发挥紧密制作过程中的创造性,让音乐营造意境美。
五听众赞节目
广播节目受益者是听众,广播节目的评判者也是听众。
据悉《张震回忆录》播出后不到10天就有了听众的反馈,天天有来信,每每节目播出后网上短信不断,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提纲挈领,有的洋洋千字,多姿多彩,内容丰富。
评作品,论节目。一位武汉听众说:“倾听《张震回忆录》这沉甸甸的回忆,战火纷飞的岁月,震撼悲壮伟大的历史,奉献与牺牲凝铸的丰碑,凝铸了共和国的基石。”一位潍坊听众说:“我是一个入伍30年的在职军人,我一直在收听《张震回忆录》。我认为:这是近年来一部全面反映我党我军政治、军事生动而深刻的好作品。”一位淄博听众说:“张震将军的回忆录让我们年轻人真实具体地了解了中国革命史,而且他叙事的态度实事求是,客观科学,令人信服。”一位上海听众说:“张震回忆录这样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又配乐播放,实在太生动了,几乎听得我心情激动,泪水不止。”
谈感受,说心得。一位武汉听众说:“结合正在进行的先进性教育使人感受颇深,体会到共产党员肩负的使命和其先进性及党的一员在新时期所应承担的责任。”一位北京听众说:“听了张震将军的回忆,让我对我们的共和国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历史,珍惜今天,树立远大理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做的事情。”一位扬州的听众说:“恭听张震回忆录感触很深,我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先驱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繁荣昌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我深深体会到今日的幸福生活实在来之不易。”
本文收笔之时,正是《张震回忆录》播出即将结束之日。愿中央台为广大听众多奉献这样的好节目——留住永远的魅力!
责编:侯莉
相关新闻
频道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