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筑梦小康(五)繁荣乡村文化要加大扶持坚持创新

2016-10-12 10: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提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早上九点,湖南溆浦县城。54岁的李美琳像往常一样穿过市集、小巷,来到这个有些陈旧的小剧场。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是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目连戏保护传承基地最主要的演出场所。

  记者:每天都能在这儿看?

  李美琳:对,每天都能看,我天天来。

  交上10元钱,就能从早听到晚。李美琳是剧场里最年轻的“老”观众。舞台上的目连戏演员,也都是当了“爷爷奶奶”的祖辈人。

  68岁的花脸演员李行健,在十里八村唱了40多年戏,如今却在为找不到徒弟苦恼。

  记者:您的戏是跟谁学的?

  李行健:我们那里有一位师傅,他是剧院的角儿。他教一句,我记一句,全靠眼睛看。

  记者:现在学戏最小的年龄多大?

  李行健:现在,他们没有来学的。我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功夫,如果下一代没人学,就失传了。

  为了保护目连戏这一文化资源,溆浦县每年拿出160多万元专项资金,安排近百场下乡演出,可目连戏依旧难以摆脱日渐式微的命运。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忱看来,传承乡村文化,既要加大扶持,更要坚持创新。

  刘忱:第一就是要培养人才,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观众,还要对剧目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因为所有的艺术,不创新即死亡。所以,政府在这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另外就是培养市场、培养观众,才能把这个戏传承下去。

  希望的田野亟待文化的滋润。文化小康不能丢下农村这一头。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时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看电视听广播、看演出、上网和打麻将。

  3成受访农民表示:村里没有文化体育场所,也没有文化娱乐活动。

  只有17%的受访农民回答:村里每个月都有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受访本民表示:只有在节假日、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文艺演出。

  一半的受访村干部表示,村里留守人数太少,文化娱乐活动难组织;超过六成的受访村干部回答: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缺资金。

  这里是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就是从这里传唱到全国的。

  这几天,好花红村全新整修的村民图书馆“叶辛书院”正式对外开放了。

  王恩达:这是刚刚修的“叶辛书院”。

  记者:这个房子能有多久?

  王恩达:这个房子能有上百年了。

  书屋以著名作家叶辛的名字命名,由村委会买下传统的布依族老屋改造而成。钱从哪里来?花红村党支部书记王恩达找到了自己的办法:

  记者:把老屋保护与服务村民文化的图书馆结合起来,是怎么想到的?

  王恩达:老屋的保护有重要意义,结合民族文化、民俗才会有灵魂。

  记者:叶辛书院以后也是对村民开放的吗?

  王恩达:对村民开放,免费开放,同时也能拉动游客增加。

  记者:就意味着村委会承担起保护和日常的管理了。费用怎么解决?

  王恩达:我们是先收游客的停车费,或者农家乐的卫生费。

  记者:就是通过一些公共管理的经费来补贴叶辛书院。

  如今,惠水县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每年还会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惠水县委宣传部部长刘惠江说,基层文化建设,依靠的是文化自身的力量。

  刘惠江:它不单纯是一个设施,就是唱首歌的地方,它是彰显民族文化,向外界展示我们风采,进而推动产业发展,推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同步小康很好的载体。

  依靠文化的力量唤醒乡村文化的自信,补齐乡村文化短板。

  截至2015年10月,我国县级文化馆网站开通率为48.1%,微信开通率只有8.3%。

  到2020年,我国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所有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基本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在未来几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实现全覆盖。

  农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忱看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不能让繁荣农村文化的盼望落空。

  刘忱:文化是一种能力。不管物质上丰富不丰富,人的文化表达是天生的。咱们举个例子,陕北多穷,那里还有那么丰富的山歌、民歌存在,这是为什么?这就表明,文化和经济发展不是必然的联系。政府无论如何都要做好它。一个地区到底社会风气好不好,社会秩序好不好,有一个很突出的表现特征,就是当地的文化活动是不是很多。

  (记者:关键 傅雪琴 刘璐 李沛 贵州站孟海 湖南站蒋琦 陈克俭 邓文辉 王华 尧遥)

编辑: 王肖军

筑梦小康(五)繁荣乡村文化要加大扶持坚持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