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紫阳“这一脚”踏进了联合国

2019-06-14 15: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安康6月14日消息(记者黄立新 刘涛 王佳爱 刘昱 见习记者王文爽 朱琛)2019年5月15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7家机构在意大利罗马主办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者摆脱贫困——以陕西省紫阳县‘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为例”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在第二届全球减贫24个最佳案例中,中国有9件入选,紫阳案例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紫阳县修脚师培训课堂 央广见习记者朱琛 摄
  从30多个国家的820篇案例中脱颖而出的“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用5年实践成功带动了紫阳县的经济民生发展,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作出了示范。
“紫阳模式”所获荣誉 央广见习记者朱琛 摄
  “‘第一双脚’要给我奶奶修”
  今年30岁的紫阳县麻柳镇村民王先州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4年,紫阳县政府刚开始免费修脚技能培训,多次创业碰壁的王先州决定报名试试。那时候,麻柳镇修脚行业冷冷清清。参加了紫阳县政府免培训费、免教材费、补助往返培训交通费的为期12天技能培训后,王先州准备启程到了修脚行业龙头企业郑远元集团深圳第二家门店工作。启程去深圳之前,王先州用还很生疏的手法给从小带他长大、已经81岁的奶奶第一次修了脚。“我走的那天,我说我从学校学会了修脚,我先给奶奶修脚,我当修脚工的‘第一双脚’先给奶奶修。”
王先州所在培训班合影 受访者供图
  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平均一个月要修300多双脚,3个月后王先州被提拔为店长。如今他每月薪水有1万多元,在2017年跳出了贫困户的行列,背负多年的贷款还清了,还盖起了三层楼房。
王先州家的新房 央广见习记者王文爽 摄
  从贫困户到月入2万元
  紫阳县麻柳镇赵溪村村民彭明从小住在山里,家中种的土豆、玉米等作物每年只够自家人吃,除了打零工之外没有收入来源。2018年,彭明接受紫阳县免费修脚技能培训后前往深圳就业,当修脚工遭到了亲戚朋友甚至是妻子的反对。“刚开始我妻子不支持我,因为她觉得修脚低人一等,很丢人。我刚去深圳的时候和她也有很多争吵,打电话她都不接了。”
  彭明和妻子的争执持续了3个月,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客人的挑剔、家人的白眼等差一点让彭明放弃,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就想通过这个平台多学东西、锻炼自己,大家都反对我做这个行业,我就一定要把它做成功。”
彭明为顾客修脚 受访者供图
  从事修脚行业后,彭明的月收入涨到现在2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彭明家脱离了贫困户行列。彭明计划今年在麻柳镇上买一套新房,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彭明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拿到更高的收入,可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8000家“紫阳修脚店”开遍全中国
  2014年开始,紫阳县“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技能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山村、走出了贫困。截至目前,紫阳县委、县政府已组织修脚师培训352期,培养学员25766人,全县修脚行业从业人员近4万人,占到总劳动力的25%,去年他们工资收入达20亿元。紫阳人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店近8000家,年经营收入近80亿元。
紫阳县修脚师培训基地 央广网记者王佳爱 摄
  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贾学平表示,紫阳县修脚产业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就业增收的门路,是目前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2014年以来,有13000多名贫困户接受了培训,带动了3万多人脱贫,形成了修脚全产业链,远近闻名。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更是人类的共同使命,紫阳的成功经验不仅让紫阳修脚成了国内行业品牌,还为解决全球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脚踏进联合国”的背后是紫阳人的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一把小小的修脚刀为紫阳县贫困群众拔穷根、摘穷帽做出了巨大贡献,紫阳人通过学习技能、转变观念坚定地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结出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果实。
编辑: 舒隆焕

紫阳“这一脚”踏进了联合国

2019年5月15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7家机构在意大利罗马主办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者摆脱贫困——以陕西省紫阳县‘紫阳修脚’技能脱贫模式为例”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在第二届全球减贫24个最佳案例中,中国有9件入选,紫阳案例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