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改革现场》走进陕西延安 看革命老区绽放新活力

2018-12-05 14:09:00来源:央广网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左一)做客直播现场
  央广网延安12月5日消息  12月5日13:00—14: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直播《中国改革现场》走进延安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做客直播现场向全国听众、观众讲述延安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

  立体交通改善老区落后面貌

  今年11月8日延安南泥湾机场转场通航。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介绍道:“延安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祥地,延安机场是1936年1月我党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第一个红色机场。迁建延安机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2002年提出的,200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安南泥湾机场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 

  延安南泥湾机场的建成投运,是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搭建了更加快捷通畅的空中通道,极大提升了延安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也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红色文化交流,加快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力促进延安转型升级、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

  “迁建延安机场”项目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机场建设布局”的项目之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头戏之一。延安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谋划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打造立体交通网,彻底改善老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投运后,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西延高铁即将全面开工。延安通高铁的梦想不再遥远,届时延安到西安只需一小时。同时,延安至榆林、延安经太原至北京的高铁也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准备,延安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薛占海表示,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过去交通设施落后,群众出行不便,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历届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促进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构筑起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已开通至国内13个城市的10条航线航班,2012年开通西延动车组,每天开行客货列车达到90对,铁路里程达到600公里,境内建成高速公路6条,在建7条,高速里程达到83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210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5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带动延安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阶段。  

  退耕还林的“延安经验”

  1999年,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有许多“兄妹植树”“夫妻造林”“子孙三代齐上阵”的动人故事,“我为延安种棵树”、青年希望林、知青林、妇女三八林绿化了延安的山山峁峁。

  目前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从卫星云图看,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为全国生态建设提供了先行经验和“延安样板”。延安的年平均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排入黄河泥沙量由上世纪末的每年2.58亿吨下降到现在每年0.31亿吨,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圣地蓝”成为老区人民引以自豪的城市靓丽名片。今年在延安市富县子午岭林区发现了至少28只的华北豹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恢复趋势。“晴天一头土,雨天一身泥”已成为过去时,如今的延安山峦叠绿,满目苍翠。

  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全市80%以上的农民受益,退耕户户均得到补助3.9万元,人均9000多元,直接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解放、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收入持续增加。

  安塞区造林能手张莲莲从1981年起,就带领丈夫、儿子、孙子用37年时间绿化荒山1700多亩,家庭林场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她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吴起街道办南沟村支部书记闫志雄, 2003年成立了绿化公司,吸纳村民200余人,承包绿化工程,年收入200多万元,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薛占海说:“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个政策文件,新制定的《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已于本月正式付诸实施,以法律的手段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些政策措施,为全国退耕还林提供了先行经验。”

  延安退耕还林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认可。2009年在延安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现场经验交流会,把延安退耕还林的经验概括为“五个一”,一是有一个好领导班子,二是有一个有力的协调机构,三是落实了一套好措施,四是创造了一种好模式,梁、峁、沟、坡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五是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对于延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薛占海表示:“我们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划定生态红线,控制开发强度,深入推进“陕北高原大绿化”,实施生态安全屏障、森林生态绿地、林业生态经济、林业生态文化四大建设工程,加快树种结构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森林植被质量和生态效益,走出一条限制开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使延安成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面积最大、林草覆盖度最高、生态环境最优的城市。”

  延安苹果甲天下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适合苹果生长的纬度、海拔、光照、温差、降雨、土壤、无污染等7项关键指标延安全都具备,使延安成为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向观众展示延安苹果

  薛占海介绍道:“延安苹果甲天下还因为延安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种植生产管理技术,实现了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的华丽转身。目前,延安13个县区全都是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陕西第一,全国仅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77万亩,产量300万吨以上,共认定绿色有机果品基地100多万亩,出口认证基地13.7万亩。延安苹果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延安苹果”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评估价值达69.6亿元。“洛川苹果”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评估价值突破72亿元。延安苹果被作为“国宾礼”多次赠送外国领导人。2015年10月,来访的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在延安市安塞区品尝延安苹果后,连连称赞:“延安苹果真好吃”。

  此外,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也是一大开创。过去果农只重视苹果生产的前端,忽视了营销升值的后端,果农将大小、成熟度不同的苹果在田间地头混装卖,不仅影响果农收入,还形成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果商收购后再进行分拣,赚走了大部分的增值效益。

  现在,为啥延安苹果可以卖得这么好?就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的重大决策,用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果业发展,建成56条智能选果线、102万吨冷气库、331个品牌直销店,让好苹果进入高端市场,卖出好价钱,让苹果树变成摇钱树、幸福果,变成金蛋蛋、钱串串,让更多收益回归果农,让广大果农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去年,延安市通过苹果产业后整理,全市果业增收23.4亿元,其中通过分级分拣销售增收18.6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340元。从今年市场情况看,优质果每公斤售价比去年高出2元左右,预计全市苹果产值增加40亿元。“红苹果”正在穿上文化的马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苹果”。

  除了苹果产业,延安市通过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来助力贫困户脱贫攻坚,薛占海介绍:“过去,延安有句顺口溜:下一场雨,脱一层皮,累死累活饿肚皮。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延安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鼓励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果、棚栽、养殖等具有延安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现在延安市4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事苹果种植业,仅果业一项就带动超过百万农民从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完善企业、合作社和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镶嵌在苹果分级、分拣、冷藏、运输、销售产业链条中,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村民白光荣形象地说,他的果园就是他的一个儿子,有了稳定收入,自己养老也就有了保障。

  乡村振兴为老区增添新活力

  索洛湾村曾是延安一个位置偏僻、产业薄弱、发展滞后的“落后村、烂杆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家里炝锅炒菜的油都是拿筷子头数点点,吃水需要从数里外的深沟往回担。2012年,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在索洛湾村附近开工建设,以此为契机,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开始拓展村集体经济的产业链,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乡村旅游。如今,索洛湾村人的日子红红火火,人均年收入从不到800元达到了28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薛占海说:“索洛湾村只是延安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索洛湾村的发展历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找准了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在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转变的同时,始终坚持为村民服务的初心不变,找到了‘变’与‘不变’的支撑点,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之路。”

  目前,延安市1784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1261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涌现出了一批“三变”改革典型。

  下一步,延安市将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对于延安如何打造一个蓝天、青山、碧水、净土,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的“陕北好江南”,薛占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矢志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努力实现“六突破六提升”。一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突破,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经济综合实力在陕西省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破,实现支撑能力大提升。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形成2000万千瓦以上电力外送能力,信息化水平迈进全省先进行列。三是在城镇网络建设上突破,实现城乡统筹大提升。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乡一体化程度全省领先。四是在美丽延安建设上突破,实现生态文明大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50%,建成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五是在改革开放上突破,实现发展动能大提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努力建设引领西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创新新高地。六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上突破,实现群众福祉大提升。2018年底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编辑: 刘昱

《中国改革现场》走进陕西延安 看革命老区绽放新活力

12月5日13:00—14: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直播《中国改革现场》走进延安,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做客直播现场,向全国听众、观众讲述延安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