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精准脱贫的汉中路径

2018-01-24 17:05:00来源:农民日报

  秦巴山地,百步九折萦岩峦。脱贫攻坚,堪比蜀道难!地处陕西南部的汉中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9县两区全部被列入秦巴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扶持范围,其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革命老区县,两个深度贫困县。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如今,决战贫困最后千日冲刺的新起点已经来到。为了不让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陕西省汉中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率一度定标线、五个方面捋一遍、识别研判是基础、精准严实最关键”的脱贫攻坚总体要求和方法路径,形成了齐心合力抓脱贫的良好态势,2017年初步确定16761户57398人脱贫、105个贫困村退出。同时,经综合研判,佛坪县基本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必须聚焦重点难点、精准严实推进。”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汉中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中省脱贫攻坚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总基调,聚焦脱贫任务、脱贫质量、群众满意3个重点,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持续掀起脱贫攻坚大会战热潮,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经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秋冬攻势、决战全年“四个阶段”的冲刺发力,汉中市脱贫攻坚工作在陕西省第三季度考评中位居第一。2017年12月15日,全国健康扶贫暖心服务活动启动会在汉中市召开;同时,汉中健康扶贫模式也在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摸清“家底账”,建立脱贫总机制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如何排兵布阵、攻城拔寨,打赢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走进汉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汉中市脱贫攻坚任务分布示意图”。示意图清晰地标注了11个战区以及作战任务,另一侧则是“汉中市脱贫攻坚作战框架图”,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总部署。

  斩将夺旗将为先。汉中市建立了“四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的作战体系和“市县常委管块、市长县长管条、人大政协抓点”的推进机制,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在扶贫前线,汉中市严格落实“9531”帮扶机制(市县主要领导包9户,其他市级领导包5户,县级干部包3户,一般干部包1户),共组织1648个中省市县部门、1361名“第一书记”和9290名干部组建10个扶贫工作团、1375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另外,鼓励各类社会专业人才和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脱贫攻坚,先后组建技术专家服务团102个,构建了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全面攻坚,需要“摸清家底”。汉中市按照陕西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新一轮贫困对象信息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通过全面走访农户、对标甄别,核定全市建档立卡扶贫对象14.14万户39.3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967个,逐户查清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实行“两卡一簿”基础资料管理模式,提高了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为严防层层加码、数字脱贫,汉中市科学调整修订市、县、镇、村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精心编制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8-2020年脱贫退出滚动计划》《汉中市支持深度贫困县村脱贫攻坚推进方案》。同时,围绕深度贫困县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住房等10场“突围战”,形成“1+10”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项目到村、资金到户、措施到人。

  打好“组合拳”,铺设增收快车道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增收。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说:“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注重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严实推进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积极整合资金,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产业扶贫,积极推进‘三变’改革,着力构建脱贫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大的帮助和扶持,今年脱贫没啥问题。”汉中市洋县龙亭镇柳山村村民刘士成充满信心地说。刘士成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从村里的扶贫互助合作社领到分红1744元,种植银杏、花生分别领到产业补助资金800元,领到香菇托管费用3000元,再加上自己和家人的打工收入,家庭总收入已达两万多元。

  围绕产业扶贫,汉中市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制定出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等实施意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贫困户”“支部+基地+党员(干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择优支持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市新培育的6107个新型经营主体共计带动7.3万户贫困户,覆盖率达80%左右。

  在村级层面,汉中市强力推进“三变”改革,大力推广留坝扶贫互助合作社、勉县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典型经验,探索集体经济“四个一”发展路子,即:每村发展一个互助合作组织及资金协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电商销售网店、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构建起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市已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70个,其中建立留坝模式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832个,入社贫困户社员32350户;勉县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新型经营主体74个,入社贫困户社员3239户。

  为解决脱贫产业资金难题,汉中市组建市级脱贫攻坚投融资平台,设立30亿元扶贫基金和10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积极对接国开行、农发行项目贷款,获得国开行45.6亿元授信贷款,目前已到位10.97亿元;大力发展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加大贫困户配股、增股比例,累计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42个、资金总规模4.52亿元,贫困户入会5.17万户、累计借款3.95亿元。

  为推动脱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汉中市政府大力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工作,先后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并全面推动实施。通过电商平台、店商直销、节会推介等形式,积极拓宽农特产品市场,打造“汉中品牌”。截至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119.5万亩,烤烟4.9万亩,魔芋32.7万亩,中药材160万亩,食用菌1.55亿袋,生猪出栏410万头,基本做到了产业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覆盖。洋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汉中仙毫跻身中国优秀产业区域公用品牌。

  汉中市略阳县接官亭镇何家岩创办了“社区脱贫工厂”,工厂负责人彭迎春介绍说,工厂已投放缝纫机60台,一期培训招录贫困留守妇女70名,岗前培训与试生产期间,除了计件提成,每个工人每月还将获得保底工资1200元。下一步,工厂将再投放100台缝纫机、两台绣衣机和其他设备,让更多贫困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务工。

  就业小岗位,撬动大扶贫。汉中市把开发就业岗位作为扶贫的强有力手段,积极探索开发公益岗位扶贫、“扶贫车间”扶贫、社区脱贫工厂等扶贫模式,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2017年,汉中市仅开发公益岗位一项达到9872个,安置贫困劳动力9283人,涉及贫困户7218户,4600多个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按照陕西省“3+X”帮扶体系,国有企业合力团各成员单位初步达成在汉中市投资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82亿元,建成后预计为贫困人口提供岗位25177人,实现税收3.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31个,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

  与此同时,汉中市强力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借助外力推进脱贫攻坚。汉中市与江苏南通市已签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编制完成《“十三五”扶贫协作规划》,计划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405个、涉及资金3.92亿元,其中2016-2017年度实施项目118个,完成投资1.23亿元,辐射带动3.5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同时,围绕人才交流与培训、产业协作与提升、劳务协作与就业、生态保护与开发四大工程,开展招商引资、经贸合作与项目推介洽谈活动,签约41个合作项目总投资261亿元,招商引资近50亿元,成功向南通市转移贫困劳动力1000余人;各县区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围绕“增收”二字做文章,积极用好苏陕协作新资源,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增收“反刍”“农务输出+扶贫工厂”等多种帮扶模式,确保贫困户主动脱贫不返贫,持续增收奔小康。

  下足“绣花功”,斩除贫困拦路虎

  健康、教育、住房,是压在贫困户身上的三座大山,是挡在贫困户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解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保障基本生活,汉中市建立健康、教育、住房等扶贫保障体系,有效降低贫困群众家庭支出。

  “大病拖、小病扛,大病小病愁断肠”,这曾是秦巴山区患病贫困群众的真实写照。汉中市把健康扶贫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开展因病致贫、返贫核实分类工作。

  今年30岁的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新建村村民吴超,属于低保贫困户、大病救治患者。2012年10月不幸被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反复检查、透析,动辄花费数万元,让这个收入微薄的农家一度陷入绝望。

  汉中市大力推行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为主的“4+X”多重保障体系,让吴超看到了希望:医院给他特设“家庭病床”,不用交押金先住院,“一站式”即时报销,简化入院出院手续,可以随时住院,治疗间隙可回家疗养。

  记者从吴超的账单上看见,2017年他先后住院3次,其中在市铁路中心医院住院1次,住院长达90天。3次住院总费用合计75835.91元,经新农合、民政救助、大病保险等渠道报销后,吴超个人承担5508.62元,近期正申报大病补充保险报销,最终报销比例可达97%左右。

  汉中市还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健康联合体。同时,按照5万人口以上的县不低于500万元、5万人口以下的县不低于200万元标准设立政府专项救助资金。实施“1+1+1+N”家庭签约服务,为每村落实1名公益性岗位补贴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报酬,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全市健康扶贫对象住院诊疗4.1万人次,住院总费用2.43亿元,实际报销比例达92.3%。

  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我们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救治、精准施策,将健康扶贫之路铺设得更牢固、更便捷、更宽广,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

  为缓解贫困家庭教育压力,汉中市深入实施教育扶贫,落实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全市共有63443名建档立卡学生享受80960人次11049.5万元教育脱贫政策支持。推广“一抓两促”教育扶贫经验,实施移民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免费大专学历教育,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为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汉中市加快推进两房建设。统一推出农村危房改造标准设计规划,保障住房面积合理、功能齐全、居住适宜,2017年1286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开工建设,去年12月底前已全部竣工。易地搬迁2016年9046户全部建成入住,2017年19737户已全部开工。

  唱好“主旋律”,引领致富新风尚

  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是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只有“扶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树起淳朴健康的乡风民风,才能激发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今年以来,针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效益的实际,汉中市委及时作出了在贫困人口中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切中精准扶贫中重物质资助轻志气帮扶的要害,也是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落地生根的力举重招。

  “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感谢好政策。”……一幅幅“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标语,一场场主题宣讲活动和文艺演出,激励了众多贫困群众,不等不靠,勤劳致富。

  城固县三合镇黄牛嘴村二组贫困户代小明,全家4口人,母亲年老多病,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家住3间年久失修的土坯房,由于缺乏技术、家庭条件太差,他一度精神低落,少言寡语。在“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多轮感召下,两个多月时间,他在包扶干部的帮扶下,修起了三间一层半楼房,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现在的他爱说爱笑、勤劳肯干,不仅种植元胡等中药材,还加入了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还被村里聘为保洁员。他说:“党的政策好,我要好好干,甩掉穷帽子。”

  “党和政府给我吃了高钙片,我不能再得软骨病。”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松树坝村“拉家常、谢党恩”院坝说事会上,村民王建礼讲述着自己通过加入扶贫互助合作社,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务工,短短4个月打工挣了6000余元,靠发展产业年收入过万元,自己把贫困户帽子摘了的故事。老王不仅在自家村里讲,还讲到了县上,讲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讲团。每到一处,他的“高钙片”总能引发当地群众的阵阵掌声。掌声嘹亮,既有脱贫致富的羡慕憧憬,又有力拔穷根的斗志决心。

  从道德讲堂到善行义举榜、“百姓故事会”,从道德评议会到“红黑榜”“内生动力排行榜”,从完善村规民约到开办“村民夜校”、设立扶智学堂,“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成为主体主导,干在其中、乐在其中,用竞争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自立自强,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掉队的效果。

  “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声势强大的千场宣讲,主题鲜明的千场讨论,丰富多彩的千场演出,激发动能的千张榜单,强智壮志的千所学堂,似春风浩荡,如细雨润物,深深吸引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互动,从“脱贫攻坚+主题教育”到“主题教育+新农民+新生活+新民风”;从扶贫先扶志,破题脱贫攻坚到实现文化引领,提振精神士气,激发内生动力;从激扬个户斗志到引发贫困户全体同频共振,主题教育活动采取“好消化、易吸收”的教育方式,说群众话、讲群众事,一剂良药,祛除了精神顽疾、剔除了慵懒沉疴,激起了贫困群众治穷病、拔穷根、甩穷帽的昂扬斗志,涌现了一大批奋勇发展、立志脱贫的典型。张敬波 赵丹

  (本版图片由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舒隆焕

精准脱贫的汉中路径

秦巴山地,百步九折萦岩峦。脱贫攻坚,堪比蜀道难!地处陕西南部的汉中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9县两区全部被列入秦巴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扶持范围,其中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革命老区县,两个深度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