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厚植绿色“底子”提升脱贫“面子”

2018-06-28 12:53: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婺源6月28日消息(吕富来 王洁)“赏荷花、摘杨梅、玩漂流……”初夏时节,婺源新推出的一项项旅游产品吸人眼球。近年来,婺源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描绘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脱贫”美丽画卷。

  全域旅游撬动“绿色产业”

  “以前没搞旅游,只能外出打工。现在一天客人七八桌,再也不怕穷了。”婺源县许村镇投资100多万元打造中共婺源县委遗址洙坑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洙坑村贫困户倪林华返乡创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路。

  近年来,婺源对东、西、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上的20多个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并对主要通道、主要景区和通乡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村庄实施“四拆两改”工程,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景观。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还投资1.2亿元完成29个美丽乡村建设,并精心打造了官桥、漳村、金竹、马家、上梅洲、石门等一批高品质示范村点,让每一条“游路”都符合最美乡村的品位。

  如今,“游路”成了“钱路”。当地百姓不论是卖山货、开农家乐,还是从事其他旅游服务,只要围着游客转总能挣到“脱贫的钱”。地处婺源旅游环线的赋春镇严田村,残疾人时新民创办严田进士庄园,年接待食客3万人次,仅今年端午小长假三天就有2万多元收入,成为“脱贫之星”。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吃上“旅游饭”,婺源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做好“商、学、养、闲、情、奇”文章,让各个行业都插上“旅游+”的翅膀。截至目前,婺源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全县人均居民存款余额突破3万元。

  特色农业鼓起“绿色钱袋”

  今年4月,婺源县赋春镇林生茶园迎来30位非洲和欧洲游客,他们参观茶博馆,游览有机茶园,学习采茶品茶,观看茶艺表演,玩得不亦乐乎。“短短两个月,138元的茶艺游学券已经预售12000张。”林生茶园负责人金林生说。

  近年来,婺源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引领全县休闲农业发展。先后整合资金2.2亿元,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市级2个,完成20个县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了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松风翠现代农业产业园,涌现了瑶湾民俗文化园、塘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休闲农业主题公园,建成了高砂村千亩草莓基地、齐村千亩杨梅基地等采摘体验基地。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婺源做足特色,形成了以茶业为核心,以荷包红鱼、油茶、皇菊等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2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0家。其中,婺源绿茶成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四绿一红”茶叶品牌,全县茶园面积达18万亩,今年预计实现茶产业系列产值逾23亿元。

  为了鼓起百姓“绿色钱袋”,婺源依托互联网渠道,放大婺源旅游品牌效应,鼓励引导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加强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换。目前,婺源直接从事农村电商的企业和个体户达3300家,旅游电商年成交额超过5亿元,在婺源县高铁新区形成了电子商务众创街区。

  节能环保打造“绿色园区”

  “全域旅游,工业园区绝对不能落下。”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园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婺源县工业园区按照“公园式的环境、园林化的厂区”要求,所有入园企业选址、规划、建设均“依山就势、因势就址、显山露水”,使之成为一个个“生态公园”。一个个工厂企业,其徽派建筑与浓密树阴交相辉映,佑美药业、华龙徽雕、半球实业等企业的生产车间隐现于古树名木和亭台楼阁间,宛若一个大景区。

  除了打造优美的园区环境,婺源县工业园区坚持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园区所有新上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全面淘汰高能耗、低产值、重污染的企业,为绿色工业经济留足发展空间。截至目前,该县入园企业130余家,形成了智能制造、鞋服家纺、旅游商品、生物制药等四大主导产业。该园区投资1.5亿元的宇昌藻业、投资近亿元的华龙徽雕艺术产业园等项目将特色产业、非遗技艺与工业旅游融为一体,打造4A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加强。

  为推进园区与景区融合发展,婺源县工业园区还发展了果蔬采摘、蜗牛山庄、驭风农庄等一批旅游项目,成为婺源全域旅游新看点。据了解,该园区先后引进正博实业、森源服饰、半球公司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上特色旅游项目,带动了30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婺源;旅游;脱贫;景区

婺源厚植绿色“底子”提升脱贫“面子”

“赏荷花、摘杨梅、玩漂流……”初夏时节,婺源新推出的一项项旅游产品吸人眼球。近年来,婺源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描绘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脱贫”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