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人公益合伙人申志民:做公益的实质是私利的

2017-03-11 09:35:00来源:新华网

   申志民曾经是一位资深记者,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转行做公益创业的时候,他说了八个字:发现、传播、行动、改变。他说,当记者某种程度上只能做到前两点,而做公益可以更完整的贴合他的思想。他认为做公益其实是在帮自己,也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儿,只有当你理性去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好它。

  申志民(左二)参与善行者徒步50公里公里挑战赛。(资料图)

   参与公益:

   “我觉得公益的实质是私利的”

   您最近参加了什么样的公益活动?

   最近出差去了一趟河南平顶山的鲁山县、宝丰县,参加了“上学路上要有光”的送灯活动。其实是带着北京的公益组织到河南平顶山进行了一场公益组织之间的联动,让更多的公众和公益组织联动,让地方的NGO学会参与到公益项目中,同时也让地方公益组织和本地的一些学校或需要帮助的机构进行有效的联系,等于把北京的方法引进的地方去执行,进而去把它做好。

   这次活动的后续是怎么样的?

   我们(北京的公益组织和平顶山的公益组织)的共同愿景就是让公益组织和政府进行对话和对接,让政府知道公益组织在做什么,同时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个非常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平顶山地方的政府已经和北京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对话,地方政府很重视,也给予很大的支持,计划今年会启动更多的的支持,包括场地、培训等。接下来,我们还会引进企业的资源去进行支撑。企业、政府、NGO组织、媒体之间的有效联动,会推动公益项目的发展。这样的项目,我会继续参与的。

   您也做了这么多活动,您觉得公益它的实质是什么?

   公益,它的实质我觉得是私利的。做公益,最真挚的出发点,不是帮助别人,而是帮助自己。我一直把公益当成私利,参与过程中,我自己收获很多。比如帮助安徽老奶奶来北京唱地方戏,我们通过众筹的形式来筹款最终实现了。看似帮助老奶奶实际上帮助我们自己,你想80多岁的老奶奶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北京唱地方戏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而我们呢,老奶奶的行动激励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认为我们只是在帮助老奶奶呢。

   通过做公益,我可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所以说,不要认为做公益就是高大上,或者是为了情怀,真正的意义是我们自己得到提升了。

  申志民的著作《小善大爱——公益名人访谈录》

  

   出版书籍:

   “我是拿着刀子面向这些公益名人”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你出版了公益类书籍《小善大爱——公益名人访谈录》,是什么让您决定采访这些受人瞩目的公益名人?

   此前在新京报工作时,我由卧底、调查记者转为公益记者。我对中国的公益现况还不大了解,是一个初学者,我在思索,我能否采访关注中国公益的公众人物,来“带”我走入中国的公益现况呢,于是给自己发起了挑战。

   第一个采访的是崔永元先生,他愉快的接受了专访。稿子发出后,公益圈炸开了锅,大家都很认同崔永元先生做公益的理念和方法。也理解崔先生的被质疑的遭遇。

   很多朋友期望读到更多的与公众人物有关的公益故事,于是我想,既然大家爱读,那我就继续采访,于是呢,采访崔永元之后,坚定了我继续采访下去的方向,我将系列公益人物访谈当成一个工程,我坚信,一年之后,它可能出版成一本书。

   在和这些公益名人的对话中,谁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崔永元很实话实说,韩红很大姐大,姚晨的睿智,陈坤的平和,曹德旺的家国情怀,濮存昕的暖男……

   但陈光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四个小时的专访,三个半小时我都在质疑他,质疑他做公益的动机,质疑他别有企图,甚至将“洗钱”等都全盘托出……陈光标坦率地接受了我的各种质疑,承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公益都是“策划”,也坦言他是一个“大策划家”。我相信他是一个不装的人。我也相信他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在接触这些公益名人之前,您认为公益是什么?

   接触公益名人之前,我不懂公益,我也无法给公益下定义,从调查记者维度来看,可能是自己此前的“坏事”(监督报道)做多了,想多点“好事”吧。于是就做公益类报道了。

   这么说来,真的要给公益做一个总结,我认为此前的对公益的认识应该是“做好事”。

   但是,现在,我否认了“做好事”的定义。如果目前再给公益一个新的定义,也许我认为,公益是一种生活习惯。喜欢做,就去做,不喜欢,那就不去做,做自己认为对的但不违法的事情就好了。没必要为公益而公益。也没必要认为公益就是高大上,就距离我们很遥远。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做好事;陈光标;做多;公益类;公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