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转型升级 一线城市调研行】 苏州:强大的磁场效应

2019-09-05 07:2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苏州9月5日消息(记者朱敏 姚东明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江苏省苏州市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去年以来,贸易摩擦带来的大环境变化使得一些人开始担心外向型经济大省甚至整个中国发展的前景,而苏州的外资吸引力不降反升,正在给出最好的回答。

  据苏州商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取得近几年来最快的增长,上半年苏州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增长4.8%,是什么让外资坚定地留在苏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转型升级 一线城市调研行》,今天推出苏州篇下集:《强大的磁场效应》。

  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世泰是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德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家为汽车、医疗仪器等提供自动化设备的德资企业就来到苏州,白世泰跟随公司到此,一待就是15年。他说,中美贸易摩擦前景的不确定导致部分客户徘徊观望,订单数量受到一定影响。“现在我们很多客户重新考虑规划,他们要考虑是不是一个生产线能做两个产品,以前没有。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更聪明地安排生产设计。”

  白世泰表示,目前的形势正倒逼公司升级生产线,反而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在苏州深耕20年,儒拉玛特不但没有离开的打算,还将在苏州再建一个厂。白世泰说:“最近我们买了一块土地,现在准备建立新的厂房。所以我们也没有什么动摇的,肯定会在这边,也准备继续扩大。我们也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不管是客户圈、供应商、人才还是一些补贴。”

  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经济信心的在苏外企还有很多。同样于90年代入驻苏州的著名德国企业博世汽车从一开始就不是被中国廉价劳动力所吸引,而是希望将先进制造业引入中国。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睿指出,近几年,公司在苏州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他说:“目前我们有近一万名员工,近乎成为了博世全球分公司内规模最大的子公司。我们目前所在的这栋楼就是新建成的研发中心,可容纳2500名员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的20年里,我们发现这里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十分稳定,利于企业发展,这一切都令我们对于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调研发现,中美贸易摩擦虽然迫使一些企业调整布局,但丝毫没有动摇绝大多数企业留在中国、留在苏州的决心。

  这与苏州开放的姿态、多年深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密不可分。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曹国芬表示,绝大多数企业高度认可苏州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发展能力、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优质的政府服务。“政府‘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我们这一段时间也不断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很多的便利化,还提供精准服务体系。我们举办企业家座谈会、境外投资说明会、政策解读会50多次,专题培训包括怎么样去申请关税、排除关税豁免,怎么样去应对出口管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苏州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落户,一家企业又引来无数家企业,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今年上半年,苏州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新增注册外资60亿美元,增长4.8%,实际使用外资31.1亿美元,增长15.9%。其中,实际使用美资2.87亿美元,增幅达229%。

  美国加征关税不仅没有影响其他外资对华投资的信心,也没有吓退受到正面冲击的美资企业。英格索兰公司是一家生产空调、压缩机等工业设备的美国制造商,其亚太区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在苏州。英格索兰公司亚太区副总裁邓宁坦言,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对内降低税收,试图将美企拉回国内,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核算成本,但英格索兰最终决定:不离开中国!邓宁说:“我们看好中国市场长期的发展,我们的策略始终也是在中国这边投资,更多的是服务中国的市场和亚太的市场。其实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对于增值税税率的一些调整,给企业更多的优惠。在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了,在这方面优势是很明显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展,仅吴江这一个生产基地,今后几年应有很多的计划。”

  近日,苏州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宣布与美国的礼来制药达成战略合作。即便在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研发、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礼来制药依然相信信达生物的研发能力和整体实力,不愿放弃中国强大的市场。

  不久前,苏州又迎来一个“大礼包”。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苏州片区为江苏三个片区之一。江苏省副省长郭元强表示,将着力提升自贸区双向投资及贸易自由化。“探索‘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并举,着力提升双向投资及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接下来,苏州还将全面推动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高效施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及相关备案制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提效降费等改革措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