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胜利山前忆峥嵘

2019-08-03 08: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记者刘涛 温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吴起镇地处陕甘交界,洛河源头,是北上宁夏、西出甘肃的咽喉重镇。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以一场举世闻名的“切尾巴”战役,一举把长征路上甩不掉的“尾巴”斩断于苏区大门之外,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实现了战略上的大转移。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天推出《胜利山前忆峥嵘》。

  七月,陕北吴起胜利山上,一株杜梨树迎风矗立,枝繁叶茂。一阵清风吹过,杜梨树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诉说着84年前发生在这里惊心动魄的战斗和往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离开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实行战略大转移。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红军刚刚停脚,便得到消息:一路尾随而来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马鸿逵的骑兵和原东北军白凤翔部的骑兵也赶到了附近,将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一场战事,一触即发。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说,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切尾巴”战役。“当时白凤翔的骑兵一直尾随着红军,西北方向马鸿逵的35军一个师也尾追着红军。这时候红军要进入苏区,毛主席说,不能把这个尾巴带进苏区去,坚决要把这个尾巴切掉。”

  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窑洞的灯光仍然亮着,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最后一役,也是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第一场战斗,毛泽东、彭德怀仔细梳理着战斗部署的每一个细节,谨慎而果断地发布着一道道指令。

  10月21日早上7点,“切尾巴”战役全面打响。中央红军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他们采用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把敌骑兵分别包围在吴起二道川、平台山,头道川的杨城子一带。汤彦宜介绍:“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已经和陕甘红军接上头了,已经把地形地貌情况介绍过了。彭德怀作为一个军事家,遵照毛泽东指示,他就在吴起镇头道川那个地方两边选了一个设伏点。白凤翔比较骄傲,红军走一点他跟一点,最后红军就把他引到了埋伏圈。”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红军消灭了国民党第35师一个骑兵团,击溃了国民党第32、36两个兵团。这场战役,使得中央红军彻底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也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阴谋的破产。

  吴起县原党史研究室主任蔺治中介绍,这场战役结束后,毛主席为了赞扬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特地写下那首后来广为人知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彭德怀看到最后一句是“唯我彭大将军”时,觉得胜利不应归功于他个人,随即拿起笔来,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蔺治中说:“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主席给彭老总送了六言诗。在沙家店战役后,整个西北战局扭转了,毛主席当时很高兴,又把这首诗抄写给彭德怀。”

  光阴流转,为了纪念“切尾巴”战役的胜利,吴起人将战役主阵地平台山改为胜利山。当年,毛泽东指挥战役的指挥所设在胜利山上的一棵杜梨树下,后来梨树被毁,20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又在原处补种了一棵杜梨树,同时在胜利山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

  48岁的石振华是吴起县道路运输管理站干部。1935年10月,石振华的爷爷石有贵担任陕甘边区赤安县六区组织委员。中央红军和陕甘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正是他的爷爷带领当地区乡干部抵达吴起,和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保障了部队后勤。石振华说:“当时已经进入深秋,他看见红军战士依然穿着单衣草鞋,就深入到各村各户宣传动员,为红军战士筹集衣服300多件,筹集鞋子400多双,又协助区委积极收容,妥善安置伤病员200多名。”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石振华从小就对硝烟弥漫的红色故事和革命先烈的事迹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搜集书籍的同时,也在传播这些故事和长征精神。石振华说,他要让后人永远记得那段峥嵘岁月,了解那些关于理想和信念的真实历史。“从小学时收集陕甘边的,中央红军的,二方面军的,四方面军的书籍大约有三四千册,花费了十七八万元。娃娃也看,社会各界人士要看也给免费看,让他们学习,现在还在继续收集。”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