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团结一心打胜仗

2019-07-26 08:1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延安7月26日消息(记者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5年11月4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象鼻子湾村,与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汇合。团结在一起的红军两大军团,联手发动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场“奠基礼”。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天(26日)推出《团结一心打胜仗》。

  甘泉城南15公里,蜿蜒流淌的洛河,穿过象鼻子湾村。84年前,1935年11月上旬,正是在这里,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和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胜利会师。

  贾生贵是土生土长的象鼻子湾人,从小他就对《红军纪律歌》耳熟能详。84年前那个大雪天,两大军团正是唱着这首歌,在贾生贵家窑洞前的场院上举行了会师大会。

  时光荏苒,当年欢腾、喧嚣的场院,如今已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甘泉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李延利指着“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纪念碑说,毛泽东当年就在纪念碑后的土台子上发表了即兴演讲,也就是著名的“雪地讲话”。“(毛泽东)他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们从江西瑞金出发,走了367天,经过了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甘泉会师让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心贴得更近。1935年11月,入冬后的陕北天气寒冷,还下着雪。初来陕北的红一军团给养十分困难,别说解决冬装棉衣,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一筹莫展之下,毛泽东想到了徐海东。徐海东较早带部队抵达陕北,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毛泽东亲自写了张借条,派人快马加鞭交给徐海东。

  借条上写着——“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2500元。”看到这张借条,徐海东第一时间把军团供给部长查国祯请来,问明红十五军团还剩7000块银元,当即决定只留下2000块,拿5000块给中央红军,以解燃眉之急。

  这段历史常常被甘泉县委党校教师李玲在课堂上提及,她说,5000块银元体现的是两大军团的团结友爱,更是红十五军团拥护党中央、支持党中央的深情厚谊。“其实当时都比较困难,但是徐海东在都困难的情况下,把大部分军费都给了中央,又抽出来一些机关枪、布匹、医药用品送给红一军团。他能做出这样一个举动,说明他这个共产党人的情怀,对党的坚定信念,对中央的拥护。”

  解决了内忧,红军还面临外患。当时的陕北苏区面临国民党军队围剿。1935年11月20日夜里,趁着自恃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麻痹大意,在毛泽东指挥下,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甘泉主动出击南下富县直罗镇,分别埋伏在镇子北面和南面,悄悄包围了驻扎在这里准备进攻红军的东北军109师。

  11月21日拂晓,直罗镇战役打响。红军“从天而降”,将毫无准备的国民党军打得人仰马翻、四处逃窜,纷纷缴械投降,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国民党在直罗镇遭遇惨败。

  《直罗镇战役》丛书的副主编鲁朝阳研究了这场战役几十年,他的外公就曾是参加了这场战役的老红军。他说:“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是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会师之后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这次联合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达到了空前团结,为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举行了奠基礼,对于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山河无言,岁月无语,当年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如今静静矗立着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

  从纪念碑背后的台阶拾级而上,苍松翠柏间,长眠着648位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中只有6位的墓碑上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而更多的人则在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把自己的名字和身后的故事永远埋在了陕北这块土地里,无人知晓。

  时间流逝,英雄足迹并未湮灭,红色记忆永不褪色。在陕北大地上,紧密团结、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正在代代传承。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