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长征,再出发]小红军之歌

2019-07-28 08:5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白银7月28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焦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省会宁县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四、第二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会师期间,红军和会宁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红军战士继续长征的理想更是像火种一样在当地世代流传。系列报道《新长征,再出发》,今天(28日)推出《小红军之歌》。

会宁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焦健 摄)

  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着红军长征路上的不少文物,也装满了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的历史故事。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然而,在会宁会师前后,有1000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其中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原主任杜永胜说,会宁的群众就是在和红军的相处中,对这支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有的人问,在会宁吃住这么长时间,为啥会宁老百姓能够接纳红军。实际上就是红军一来以后,对老百姓不抢,用了老百姓的东西都付钱。老百姓感受到、看到红军是自己的、是穷人的队伍,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他们非常认同。”

  红军长征和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的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日常所需,红军离开会宁的时候,全县还有4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

  在甘肃省会宁县,有一首“小红军之歌”被口口相传。在这里,“继续长征”是一种理想和信仰,更是当地群众对红军英烈的思念。

  1936年十月初,红军会师在即。会宁城内到处繁忙,家家户户都陆续住进了红军,会宁县城南关的魏鸿儒家也不例外。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李俊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红军纪律严明,不动老百姓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但却对老百姓和蔼可亲,看见家里屋顶漏雨了,他们爬上去把漏雨的地方修好,老人孩子生病了,他们背着送到军部医院去治疗。水缸里的水总是挑的满满的,院落里打扫的干干净净。”

  魏鸿儒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开始把红军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把家里舍不得用的新毛巾也拿出来给养伤的红军战士用。魏鸿儒三岁的孩子魏煜也和战士们很亲近,跟前跟后寸步不离,战士们都很疼爱他,教他认字、唱歌。

  这一天,战士们和往常一样要去执行任务,刷贴标语,出门的时候小魏煜又紧紧地跟在后面,和他们唱起了刚刚学会的《三大主力会师歌》。

  看到墙上“庆祝红军大会”几个鲜红的大字,刷标语的小战士欣喜不已。他今年只有14岁,两年前参军,无依无靠的他凭着一股韧劲跟着红四方面军一路走到会宁。这一路有太多的艰难,现在长征终迎来了胜利。

 

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里陈列的小红军救魏煜故事展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焦健 摄)

  这时,敌人的飞机突然来袭,小战士知道飞机投弹的厉害,正准备撤离,可就在此时,发现了在不远处正在低头玩耍的小魏煜。小战士来不及多想,飞身扑了出去,把小魏煜护在身下。一阵巨响过后,硝烟慢慢散去,小魏煜努力地从小战士血肉模糊的身体下面慢慢爬出来,趴在他身边无助地哭喊。讲解员介绍:“据当地老百姓讲,事件发生以后,朱德总司令也赶来了,非常悲痛,说小红军一路跟着他,雪山草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都没有丢掉性命,胜利的曙光在望的时候,年仅14岁的小红军牺牲在了会宁。”

  小战士没有能留下姓名,魏鸿儒为了感谢他对自己家这棵独苗的救命之恩,和家人商量,把小战士葬在了自家的祖坟旁边。往后每一年的这一天,魏鸿儒都会带着家里所有人齐刷刷地跪倒在这位小战士的坟前,为他掀几把黄土烧几份纸钱。魏煜的长子魏继征说,从记事时候起,小红军的事情就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魏煜长大之后,生了三个儿子,爷爷魏鸿儒给孙子们起名为魏继征、魏续征、魏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那份血浓于水的恩情。

 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群众来学习参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焦健 摄)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