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著名作家二月河逝世 曾著500万字经典“帝王系列”

2018-12-15 16: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著名作家二月河今天(15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后常年居住在河南南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文联和作协的名誉主席,还是郑州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他4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笔下500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

  二月河是一位有着现实关怀和人文视角的作家,他认为,写作者的创作理念很重要,需要肩负社会责任和人格责任,要拥有堂堂正正的社会责任心。作为一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又擅长以历史视角关注当下的反腐,因此被称为“反腐言论家”。

  二月河1945年出生在山西昔阳县,常年居住在河南南阳一个爬满青藤的安静院落。他平头短发,身材高大,操着一口地道南阳方言。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为什么会用“二月河”这个名字,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在黄河边长大:“黄河的二月正是冰凌解冻、奔腾咆哮的壮观场面。所以我在起名的时候又舍不得我这个凌解放(的名字),于是二月的黄河,就是凌解放。”

  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再到《乾隆皇帝》,从1984年写到1996年,二月河40岁才下笔,一写就是500万字。这三本帝王小说,后来被分别翻拍成电视剧,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不少读者就是通过这些作品,开始了解清朝历史的。

  有读者认为,二月河写清朝写得比较立体全面:“皇帝、大臣、叫花子、侠客,还有宫廷争斗、打仗、爱情戏,什么都有,不狭窄。”

  金庸曾说,他对清史的了解远远不如二月河。二月河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他曾说,自己写的不是架空幻想的小说,而是依据真实史料,“究竟读了多少字已经不记得,肯定不止几百万字”。也正是如此,他笔下的是帝王,更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

  “他的作品非常具有纵深性和宽度。梳理了历史发展进程,让那些历史人物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地展现出来。”一位读者说。

  但二月河却说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学生”,因为他从小学就被留级困扰,直到21岁才念完高中,这也是他的最高学历。

  据他回忆:“我在学校读书没读成,是个失败的学生。主要的自学生涯是在当兵之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像看报纸一样去看。”

  二月河擅长从历史角度谈反腐,又被称为“反腐言论家”。在他看来,没有哪一个时期有今天的反腐力度。二月河说自己的书中对历史上的反腐有一些认识,他认为可以借鉴历史经验,把古今清廉之士的故事变成教科书。

  “反腐的本质——清洁我们的官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康熙雍正那个时期,也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比如在当时,官员的互相监督、廉吏对贪官的弹劾,还有密折制度,对今天的反腐有某种参考意义。”二月河说,“今天的反腐,与当时情况有很大不同。过去腐败损伤的是皇帝的利益,现在损伤的是人民的利益,引起的愤怒也是人民的愤怒。”

  作家都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敏感。二月河认为,无论写什么,要有堂堂正正的社会责任心,要“下点力气”。他说,“我的作品也不是对着墙想出来的”,如果作家不努力就想得到读者的好评,“那连做梦都不如”。

  在二月河看来,作家要观察一切人、一切事情,不是“一些人”,而是所有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写书应该是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能展现出来。有时需要真诚,有时需要诙谐。

  二月河常到旧地摊、废品站、书店仓库寻觅,只要是清代资料,不管是戏本小说还是日记档案,他能买就买,能抄就抄。曾创作过二月河传记的河南青年作家鲁钊认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二月河创作的最大特点。

  “当年想尽一切办法去搜集各种资料,他用牛皮纸做卡片,前前后后抄录一千多万字的卡片。只要是历史上的大事、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个人穿什么衣服,对这个事心里怎么想、说什么话,都是靠他自己无拘无束地去创作。他把140年的‘康乾盛世’波澜壮阔地反映出来。”鲁钊说。

  二月河的手腕上,有很多烟炙的伤痕。那是他熬夜写作,为防止自己瞌睡而烫伤的痕迹。他曾感叹,成名后反而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一路走来太困难,但人生就是这样才能成功吧”。

  “感觉走到这个地方来,太困难了。人生这样去奋斗,得到这样一点东西。每一个有点成就的人,都要经历一些痛苦沮丧。挣扎出来了,可能就成功了。”二月河说。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