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央广·策 | 今日锐点 | 图站 | 调查 | 滚动
2011-06-14 22:4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北京多云最高温度32度
下午15点,结束今天午睡。刚刚测量的体温依旧37.1度,除了口渴、还是流感样的老症状。
也许是进入动员的第四天,随着注射的G-CSF的累积,今天终于感受到了小燕子说的那种“头晕脑胀”的感觉,这是因为颅腔扁骨区域的干细胞也在被动员出来。
昨晚关了手机,想好好睡个觉,谁知凌晨三点半就被热醒。肢体汗津津的,咽喉是干渴的,我意识到这是注射动员剂的正常反应,身体在告诉我“哥们儿,咱是不是该起来喝点儿?”可等我灌完一大杯水,躺下后,我感到我饿了!咕咕叫的肚子提醒我“哥们儿,咱是不是该起来吃点儿?”可理智告诉我,“别了,早晨还要抽血化验呢!”而我自己也纳闷“晚饭吃的很饱啊!睡前还吃了一整个火龙果呢!”
当自己琢磨完这些事情以后,神经又开始兴奋了。于是,骨骼、肌肉的酸疼感,格外明显。那是一种内部充盈的酸胀感,躺在床上几乎每两分钟要换一个睡姿,总觉得那里压迫得难受!可以说,除了倒立,几乎能试的睡姿都尝试了一遍。
今早醒来时,头一次感到身体是那么的绵软虚弱。尤其在注射了今早的动员剂以后,我靠在沙发上睡了5分钟。如此嗜睡,应该与前两天的轻度失眠有关。
虽然亲友们都心疼我,但是和患者已经承受和将要承受的痛苦相比,我所遭受的还算痛苦吗?
有人回应说“这种付出和得到不能相比”。可到底“谁在付出?谁又在得到?”
其实,在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移植的过程中,供者和受体都在“付出”,也都在“得到”。供者付出时间、放弃安逸,自愿遭罪,忍受动员剂的不适反应和采集时的皮肉之苦,但供者也得到“奉献爱心、拯救生命”的精神快乐。而受体接受化疗、等待移植、忍受移植后的各种反应等,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付出,他(她)得到的恰是“生的希望”。就像张海迪说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谢谢我台蒙语部的其乐格尔,谢谢你帮我翻译的贺卡!
晚饭吃少了,现在去加餐,为今晚最后的造血活动补充营养。
干细胞们,宵夜啦!!
责编:陈晓冉
相关新闻
频道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