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青海宝 | 青海画 | 青海唐卡 | 结缘奥运 | 工艺品 | 文化节 | 香港行 | 青海赞歌 | 青海概况
香港行最新报道 更多...
·“大美青海·香港行”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
·聚焦:牵手香江·大美青海不再遥远
·宋秀岩会见香港政务司司长 就合作交流进行探讨
·宋秀岩激情推介大美青海 高原之旅有益健康
·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举行首轮项目签约仪式
·2008青海(香港)旅游产品推介会25日举行
青海概况 更多...
·我国未来的粮仓——青藏高原
·青海特产
·青海省行政区划分
·青海省人口
·青海省的位置
·青海省的民族分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青海概况
我国未来的粮仓——青藏高原
中广网    2008-03-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一说到我国的粮仓,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平原,“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一年三熟的珠江三角洲,“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的东北平原,您能想到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会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吗?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如果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高原特色农业,青藏高原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能的。

  一、青藏高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1.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

  ①日照强烈,光合作用得天独厚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辐射削弱少,能量的损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又由于大气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较少,透明度高,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以上,其中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最多,达3200小时以上。青藏高原的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都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之冠,故西藏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美誉。青藏高原如此得天独厚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光照时间,极其有利于光合作用。植物体内干物质重量的90%—95%是由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作用的强弱与粮食作物单产成正比,这就大大弥补了因海拔高而造成的热量不足对粮食作物的不利影响。据测定,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每昼夜制造的有机物总干重,拉萨比上海要高一倍多,这十分有利子粮食作物的高产。

  ②气温低,特别适宜喜凉的晚熟粮食作物生长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多在5°C以下。低温使粮食作物生长缓慢,延长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使粮食作物有更充足的时间制造和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由于低温,使麦类的幼穗分化期和灌浆成熟期增长,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幼穗分化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灌浆成熟期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幼穗分化期长,幼穗发育充分,分蘖多,粒数多;灌浆成熟期长,养分积累多,颗粒大,产量高。青藏高原温凉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喜凉的晚熟品种,有利于青稞、小麦、豌豆、土豆等一熟制作物的生长。

  ③温度年变化小,日变化大,有利于粮食高产

  青藏高原夏秋没有炎热高温,秋冬降温迟缓,春温回升早,温度年变化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在白昼,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上升较快;在夜间,稀薄而又洁净的空气有利于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大气逆辐射相当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使热量散失较多;加之冷气流的下沉,使气温迅速下降。青藏高原许多地区的气温日较差都在30°C以上,是北半球从赤道到两极气温日变化大最大的地区,日较差比赤道大一倍左右,比北极大十倍以上,人们夸张地形容青藏高原为“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巨大的昼夜温差,对粮食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非常有利: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晚,气温低,粮食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大大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这样低消耗、高积累,粮食单产当然就高。

  ④高原多夜雨,水热配合好

  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多夜雨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谷地最为显著,夜雨率达80%以上。其原因是高原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蒸发到空气中的大量水汽,到夜间就会凝结,形成夜雨。白天晴,有利于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夜间雨,为粮食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减少了那种白昼降水时的大量蒸发造成的水分损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虽然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并不多(多数在150毫米一450毫米间),但由于夜雨的频率高,旱情并不严重,这种水热结合形式对粮食生产十分有利。

  2.宜农荒地多,土地利用潜力大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每平方千米不足3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青藏高原面积虽然高达250万平方千米,但土地利用率却很低,土地荒芜严重。即使在人口相对稠密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宜农荒地的比重仍然相当大。而柴达木盆地虽然地形平坦,四周河流较多,宜农地面积也不少,但仍然荒芜严重。与我国东部农耕区比较,青藏高原巨大的土地潜力优势十分明显,这是青藏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和扩大的物质基础

  3.地形有利于耕作

  青藏高原虽然号称“世界屋脊”,但其内部地形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坦程度在我国四大高原中仅次于内蒙古高原,有利于耕作与管理。从长远看,便于机械化耕作,还可缓解当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4.自然灾害较轻,病虫害少

  青藏高原外有高大山脉环绕,内部地形比较闭塞,自然条件相对稳定,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自然灾害频率偏少。如:高原上的降水较少,因而很少有洪涝灾害发生。我国东部农耕区长期受病虫害的困扰,而青藏高原上很少有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原因是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特别强烈,紫外线照射十分厉害,杀菌能力强;气候温凉干燥,也限制了粘虫、赤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和丰产。

  5.工业污染少

  青藏高原人烟稀少,茫茫高原工厂难觅,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人类污染的净土,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无公害四大超净区域”之一。在污染严重,“绿色食品”倍受青睐的今天,青藏高原未被污染的独特自然环境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无污染的环境下生产的粮食,肯定大受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可观,青藏高原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的“绿色粮仓”。

  二、青藏高原发展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

  1.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多彩,是我国、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有许多特有的、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逆转,其后果不堪设想。青藏高原的粮食生产,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以生态科学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柱的生产体系。只能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下发展粮食生产,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要做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

  2.热量严重不足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冰川广布,有“雪域高原”之称,热量严重不足是青藏高原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在热量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青藏高原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在高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温室、大棚等现代密集农业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3.水资源分布不均

  青藏高原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悬殊,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东南部国境线上,雨量丰沛,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柴达木盆地的西端,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15.3毫米。不少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土地荒漠化严重。在青藏高原发展粮食生产,要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大力提倡使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种植赖旱的粮食作物,走节水型农业道路。

  三、青藏高原粮食高产的成功范例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在青藏高原开展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试验。在海拔4100米的澎湃农场,1971年起即开始试种冬小麦,现在有的亩产已达到500千克,超过了全国冬小麦的平均单产水平。在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农场,15亩试验田更是创造了亩产春小麦959千克的纪录。在聂拉木县青稞已种植到4900米的阳坡,出现过亩产500子克的高产纪录。系列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只要具备内地普通的施肥水平和栽培技术,青藏高原可单产小麦400千克,青稞250千克,豌豆350千克左右。可见,只要合理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粮食生产潜力是巨大的。

  青藏高原神奇、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珍贵礼物,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如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粮食生产,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优质高产取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青藏高原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未来的粮仓。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坪中学)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