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大学丹心书院特邀毕业于北京大学、工作在海南的两位选调生走进《丹心大讲坛》,以朋辈视角展开宣讲和交流,引领大学生投身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伟业。

《丹心大讲坛》现场(央广网发 傅裕 摄)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红峰村驻村支部书记助理杜梦瑶,生动讲述了文昌市文魁村发展“林下经济”、昌里村巧用“周末村长”实现基层善治、东方市白查村依托“船型屋”等资源优势走文旅融合之路等典型案例,呈现了海南部分村庄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及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丹心大讲坛》现场(央广网发 傅裕 摄)

“学习先进,而后成为先进。对大多数村庄而言,乡村振兴就是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结合自己的村情践行规律的过程。”杜梦瑶说。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党委副书记戈浩然,从乡村文化中的细微问题与现象出发,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在海口郊区基层工作的经验与见解,将原本抽象与疏远化的“乡村”与“基层”概念具象化、鲜活化,为大学生深入海南乡村提供了朋辈式解读。

《丹心大讲坛》现场(央广网发 傅裕 摄)

“同学们应主动跳出当前所在的舒适圈,主动投身乡村基层,在实践一线开阔眼界,守正创新,自找苦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绽放青春绚烂之花。”戈浩然说。

据介绍,朋辈教育,指让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的教育方式,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和认可。

“海南大学丹心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依托书院制育人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朋辈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大学生积极在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海南大学丹心书院党委负责人表示。(王鹏宇 傅裕)

编辑:付美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