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浙江嘉兴:铁腕治水,摆脱“水质性缺水”困扰

2019-06-20 16:16:00来源:央广网浙江频道

  央广网嘉兴6月19日消息(记者陈瑜艳)“水乡无水可喝”,恶劣的水质许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浙江嘉兴老百姓。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的铁腕转型治水,嘉兴的“水质性缺水”现象正在改变。监测显示,嘉兴市地表水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五类为主向三类四类水体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从2012年末的80.6%下降到2018年底的2.7%,三类及以上占比提高至41.1%。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从2012年的2.4%增加至2018年底的77.3%。

  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太湖和运河流域下游,浙北平原水网地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市河网密布,大小河流13000多条,湖泊119个,水域面积346.33平方公里,水面率达8%以上,河流总长13800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5条、县级河道235条,镇级河道1899条。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由于受上游和自身局限双重污染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12年,水乡嘉兴的水质持续恶化,全市五类和劣五类水体占80%以上。

  为改善水质,恢复水乡美好风貌,从2012年开始,嘉兴启动了对平原水治理之策的探索,开始了忍痛转型治水的历程。

  攻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嘉兴治水之战的重点。作为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市,嘉兴市在高峰时年饲养生猪超过730万头,养殖粪便直排河道现象比比皆是,大量河道围网养鸭养鱼,直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013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以“拆违减量、转型提质”为核心的“治水攻坚”第一战。一方面,依法划定禁养、限养区,全市累计拆除违建猪舍165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末的273.1万头消减到目前的约17万头。另一方面,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标准抓规模场整治提升,有力推动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目前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帮助10多万户农户顺利转产转业。

  同时,嘉兴市近年来还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应用新型肥料,切实减少化肥使用,年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79万亩,年均减少化肥使用量约3114吨,减少农药使用量约90吨,农药包装物每年回收600多吨。

  工业污染整治是嘉兴打好碧水提升战的第二记重拳。嘉兴实施了工业污水全入网三年计划,在全省率先将所有排污水的工业企业全部截污纳管,全市8840多家企业实现全入网。294家重点企业安装刷卡排污系统,实现总量和浓度双控。完成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和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淘汰关停企业292家。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强介绍,为了使治水工作长期保障见实效,嘉兴市不断创新机制,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6900多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治水第一线担任“河长”,形成市、县、镇 、村四级河长全覆盖。探索建立了跨省联合河长、水质联合监测、水环境联合治理、执法、保洁等“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同时基本形成“一部门统筹、一条线管理、一条龙负责”的治水格局。

  曹建强表示,通过努力全市水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好转,但由于存在产业密集,典型平原河网水动力不足,河湖生态系统修复难度大,污染源结构复杂等问题,嘉兴的治水工作仍处于“反复期”、“期待期”、“缓冲期”三期叠加。

  对此,下一步嘉兴市将继续创新理念,扩大水环保人才队伍,探索将“五水共治”纳入网格化管理,抓源头治理防止反弹,并构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综合监控平台,建立动态监管长效机制。

编辑: 曹露浩

浙江嘉兴:铁腕治水,摆脱“水质性缺水”困扰

)“水乡无水可喝”,恶劣的水质许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浙江嘉兴老百姓。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的铁腕转型治水,嘉兴的“水质性缺水”现象正在改变。监测显示,嘉兴市地表水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五类为主向三类四类水体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从2012年末的80.6%下降到2018年底的2.7%,三类及以上占比提高至41.1%。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从2012年的2.4%增加至2018年底的77.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