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农民工:奉献青春与汗水,为城乡巨变立大功

2018-11-10 19:22:00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奇迹,开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也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今天,让我们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一起聚焦我国农民工的这些年——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奉献者,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崛起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40年来,农民工由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成磅礴力量。

  如今,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2.87亿农民工正活跃在各行各业,贡献着青春汗水,为改革开放再立新功。

  1979年至1988年:从酝酿到兴起

  1978年11月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名农民聚在一起,在分田到户的“生死状”上按下红手印。

  包产到户,不但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踏上了迁徙的征途,这一历史趋势至今未止。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过程中,

  “农民工”这一称谓应运而生。

  1982年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的《苏南农村社队工业问题》一文中,第一次出现“农民工”这个表述。

  1984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农民工这个称谓比较准确、简洁,符合我国国情,被广泛使用。

  1984年,我国宣布开放大连、青岛、上海、温州、广州等14个港口城市,加上1980年确定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些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形成巨大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快速增加。

  1983-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6300万人。

  1989年至2001年:从控制到放开

  2002年至2011年:公平对待,搞好服务

  2002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束缚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机制,取消农民工进城的制度障碍,出台法律法规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这一时期,农民工政策导向呈现三大明确特征: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导

  从微观事件处理转向宏观顶层设计

  从管理为主转向服务和改善环境为主

  从2012年开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期盼工资再涨些,城里有房住,社保样样全,技能可提高,工作更体面,孩子有学上……每一名农民工都有自己的梦想。

  这些梦想归结到一点,便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融入城市。

  近年来

  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逐渐提高,

  工资收入大幅增加,

  随迁子女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比例保持较高水平、

  参加高考人数逐年增加,

  社会保险权益和劳动报酬权益得到维护,

  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

  基本覆盖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

  地级以上城市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

  党的十八大之后的5年

  全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我国对农民工工作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目前,工作格局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都已经明确,将稳步推进农民工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镇。”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宋娟说。

  本文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ID:rsbzwwx)

  中国乡村之声转载编辑:白晨//责编:李雨楠//监制:曹畅

编辑: 孔明

中国农民工:奉献青春与汗水,为城乡巨变立大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