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时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怎么兜”?

2018-11-02 14:4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张卫星日前表示,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4301元,增长108%。截至2017年底,共有17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两项合计,共有18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低保从过去没有到应保尽保、从低水平到如今能够保障生活,低保不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

  李国祥:农村的低保的覆盖面明显扩大,同时低保水平,由低水平向生活保障提高。现在我们看到基本上已经翻番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以及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农村对于一些缺乏劳动力,很难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脱贫的一些贫困人口,应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把低保作为扶贫最后的社会兜底,发挥这样的一个作用。对于我们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成果让所有人都能够分享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另外,李国祥强调,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必须要做到精准识别。对于能够采用产业、就业等方式帮扶脱贫的,不能笼统地给予低保。低保应该作为最后的、兜底的手段来使用,这样才能保证低保资金高效使用,也能够培养社会的正风正气。

  确实,我们在低保户确定的时候,必须要区分不同的贫困户,他的贫困的原因,然后再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脱贫的这路径,这样我们才能够发挥,低保社会兜底的这个积极的作用,又避免了产生这种福利陷阱。

  李国祥: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在实际调查当中,就发现了在精准扶贫的过程当中,把这些贫困户生活没有保障、没有着落的,区分类型,有的家里面,如果他要是通过产业扶贫,有劳动力,但是缺乏技术,缺乏就业的途径,我们就通过或者提供资金,龙头企业,或者新型经营组织培育,来带动这个贫困户来脱贫,做产业扶贫,或者就业转移,这样的一个路径。

  如果家里面确实没有劳动力,他是因病致贫的,那么通过这种产业没有办法解决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当然我们也还需要在社会上加强教育,把扶贫跟我们扶志,就是志气,把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结合起来。所以说我觉得最低生活保障,应该来说是作为最后的手段。

  有一些地方家里面或者这个劳动力不是一个完整的劳动力,到企业去企业可能不要,但是我们社会上可以给他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岗位,像有一些地方搞生态建设,让不能干重体力活动,从事生态林的看护,提供这样一个就业岗位让他获得收入,提高自己收入,对社会正气的培育也是有好处的。

编辑: 马婧婧

时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怎么兜”?

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我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4301元,增长108%。截至2017年底,共有17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两项合计,共有18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