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边疆民族地区积极探索脱贫发展新模式

2018-06-07 12: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蒋雪娇 金建军)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自从2015年11月我国提出脱贫攻坚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在脱贫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疆拜城,农户们组成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拧成一股绳,不仅对抗市场风险,而且统一的种植管理也让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附加值得到提高。

  在内蒙古磴口县,当地创新金融扶贫新模式,给农户的贷款不直接交给农户,而是交给相关企业或者合作社,农户每年收到相应的分红,一方面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难题,另一方面农户有了稳定收入。

  这几天,正是核桃夏季管护的最佳季节。在新疆拜城县亚吐尔乡欧特贝希村附近的一片核桃林地里,拜城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力华,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正在手把手给当地林果合作社的农民进行核桃夏季管护技术指导。亚森卡德尔是当地村民,今年4月初,他加入到乡里的林果管护合作社。经过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如今,亚森卡德尔已经基本掌握了核桃等林果的修剪技术,也领到了加入合作社后第一个月的工资3600元。

  亚森卡德尔:我们种地的,一年3000块收入,现在剪核桃,一个月3600块。

  今年,拜城县一共成立了5个合作社,总社员是101人,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几个深度贫困村的群众脱贫。拜城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力华:

  周力华:我们通过这5个合作社,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核桃等林果业的修剪、管理打药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全县1万亩的核桃修剪服务任务。

  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再加上县林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参加合作社的贫困群众“外源推动”与“内源发展”有机结合,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合作社也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吸纳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拜城县克孜尔乡林果合作社负责人赛买提艾麦尔:

  赛买提·艾麦尔:原来生活不太好,不想干活,现在合作社上班以后,挣钱多了,技术也会了。

  选优产业门类、加强技术推广、拓宽增收渠道,拜城县准确把握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安居房等惠民政策,切实把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每家每户,充分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着力攻克深度贫困。而同样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贷资入股”这种金融扶贫新模式正在悄悄走进贫困户的生活中。

  高勒镇北粮台五社村民马泽楠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通过“贷资入股”形式加入了磴口县石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当合作社用人之际,他去打些零工,补贴家用。巴彦高勒镇扶贫办主任智翔宇介绍说,“贷资入股”新鲜之处在于银行给农户的贷款不直接给农户个人,而是放在相应的企业和合作社,农户每年得到分红,一方面助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缺资金、缺技术的农户从中受益:

  智翔宇:贫困户通过银行贷款每户5万元,然后放在企业,由企业运营发展,然后每年给贫困户分红4000元。通过这种模式发展,既让企业发展壮大,又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也起到了监督带动的作用。

  为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磴口县还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工程。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措施,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筹资部分进行全额补贴。推出八大类28项扶贫产业菜单,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每个产业扶贫对象都有合适的产业。

  磴口县扶贫办主任郝伟:截至目前,磴口县全县100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9691人实现正常脱贫和稳定脱贫,占建档立卡人口总数的96.3%。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4年的15.7%降到0.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

  位于内蒙古东北的通辽市扎鲁特旗贫困户居住点多、面广、纵深长,创新探索“智慧扶贫”模式成为了扎鲁特旗实现大数据、大扶贫深度融合的现实选择。贫困户的脱贫信息是什么,帮扶干部任务落实的怎么样通过平台可以一览无遗,通辽市扎鲁特旗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崔雷雷:

  崔雷雷:通过手机定位的原理对帮扶干部在何地何时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管,贫困户也可以通过手机上传具体问题,我们指挥中心依据平台反映出的问题,调动全旗的有效资源去解决这个具体问题,从而实现了高效、精准、快速解决问题。

  扎鲁特旗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运行以来,受益贫困户达到1882户、4718人,收集各类上报问题16项,解决难题950件次。

编辑: 孔明

边疆民族地区积极探索脱贫发展新模式

自从2015年11月我国提出脱贫攻坚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在脱贫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新疆拜城,农户们组成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拧成一股绳,不仅对抗市场风险,而且统一的种植管理也让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附加值得到提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