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结构改革看春耕|不种玉米种什么?

2018-04-28 14:1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纪翔 刘源源 吴爽 申志印 荆立志)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农业农村部也把2018年定为农业质量年。

  但是,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近两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市场还是农户都有一些顾虑。国家近年来一直鼓励提倡粮改饲、发展特色种植,为什么农户积极性不高?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问题在哪里?

  春耕时节,吉林省四平市平西乡獾子洞村农民柳洪辉,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小心翼翼地锄着杂草。几天前种下的九月青豆苗,已经有七八厘米高。他说,种蔬菜是个仔细活儿,特别费时费力费人工。

  柳洪辉:这个大棚马上要吊线了,然后点药,除虫害,铲地,活儿可多了,还有放风,早上扯下来,晚上合上。这些活儿干完了,隔几天又要吊蔓。这里面不能离人,要天天看着。这几天气温低,晚上还得生火,不生火菜就冻死了。

  柳洪辉一家搞了个合作社,全社十几垧地都搞特色种植,大田里主要种鲜食的粘玉米,大棚里则种蔬菜。他说,特色种植,尤其是种蔬菜,虽然费力气,但效益非常可观。

  柳洪辉:我们家五个大棚,八亩地,效益还行,一个棚咋不得收入2万元,这三个棚可以收入5、6万元。大田种粘玉米,去年四五垧地,今年比去年增加十多垧地。如果今年效益好,来年就扩大规模。

  在四平市梨树县兴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果蔬大棚里,数千平米的草莓田像一条碧绿的玉带伸向远方,娇艳欲滴的草莓星星点点点缀其间。这段时间正是草莓上市的高峰期,来自周边村子的付慧荣和几个同乡一起在大棚里采摘果子。

  付慧荣:我们都是周边的,这些地都是我们村流转给他们的,八九千元一垧地,我家里还留了两垧多地。流传出去就省事儿了,我们打工月工资3千元,还有几百元的社保。我家里种玉米黄豆,都是机械化,一上午就完事儿了,也不耽误打工挣钱。他们在这建草莓园,我们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挺富裕的。

  走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的主干道上,不时有大大小小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有的村子房前屋后也盖起了大棚。行至梨树镇高家村,数万亩的蔬菜大棚更是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高华介绍说,全村共建大棚1044栋,户均3栋,棚膜总面积发展到3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棚室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5%,农民依靠棚膜经济走上了富裕路。

  高华:种大苞米,一公顷土地,可以挣1万元左右;种蔬菜,一亩地就可以挣2万多元,种蔬菜的效益是种玉米的20倍。人均纯收入24000元,这在东北也算不少了,而且到2020年要实现翻番,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提前进入小康。我们还要打造品牌,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追求质量。

  在高家村的辐射带动下,梨树县周边多个乡(镇)陆续发展起棚膜经济,形成了以高家村为核心的超大型棚膜核心区,全县大棚总量发展到3.27万栋,瓜菜总产量达到39万吨,并提出了“南有寿光、北有梨树”的发展目标。

  棚膜产业为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用工需求最忙时节,每天到高家村的务工人员多达1200人次,全年务工人员达11万人次,务工收入达1100万元。四平市农委调研员陈孝仁:

  陈孝仁:我们最近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棚室面积达到8.3万亩,每年都以4万亩的速度增长,2020年要建设棚膜园区140个。现在梨树这边老百姓积极性比较高,他们形容遍地的大棚为“白色海洋”,瓜菜叫“绿色银行”,还编了一句话“保护好黑色土地,建设好白色海洋,发展好绿色银行,构建起农民增收的金色希望”。

  农民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企业也在大力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这几天,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政通网络科技公司VR项目主管何俊,正忙着用3D打印机打印草莓模型。这些1比1的模型,将用于公司的草莓产品宣传和学校课堂教学。

  何俊:草莓这块主要是用3D打印技术,通过建模,用3D打印机逐层打印,打印出一个3D的草莓模型。将来可以用来给孩子们讲解这个模型,有助于他们开发智力。

  新鲜草莓都产自珲春百联农业有限公司田园牧歌项目的温室大棚。2017年,公司在珲春市三家子乡东岗子村承包了18座温室大棚,打造起田园牧歌项目。项目包括有机蔬菜、绿色养殖、农家乐、园艺观景、山庄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平均每个大棚年纯收益在5万元左右。公司总经理郭政通介绍说,好的效益,也得益于科技控温技术的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温室取暖成本。

  郭政通:我们现在有一种微波技术,可以使20公分以内的土壤温度达到18度以上,多冷的天都可以达到这个温度。我们主要是用电发热,它比烧煤便宜很多。大棚种黄瓜、柿子,如果烧煤的话,一是污染环境,二是每斤菜的成本太高,在200元左右,这样的话,菜就没法卖了。我们现在每斤菜的成本,能控制在12块钱左右。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2017年,吉林省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蔬则蔬”的原则,提出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四年规划,开启了棚膜经济快速发展的热潮。一年来,全省各级投入棚室建设资金60.46亿元,全年新建棚室318474亩,超额完成18474亩。吉林省农委园林特产处处长吕子臣:

  吕子臣:一个是省里出台政策,允许县级统筹使用结构调整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园艺;再一个省里财政支持力度也很大,出资约2.06亿,这是以前七年出资额度的总和;另外,农村金融创新的亮点非常多,比如搞棚室所有权登记颁证,可以通过棚室抵押搞到贷款,再比如开展政银担保业务,给棚室担保贷款最高优惠,最后各县出台扶持棚膜经济的措施,基本按照50%的利率贴息,而且还鼓励县市开展棚室保险业务等等。

  虽然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制约棚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一般农民长期从事大田农作物生产,对棚室生产技术了解不多。在籽粒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后,面对玉米价格波动,有些农民也想调,但不会调,没有能力调,从而不敢调、不能调。

  另外,同样是棚室生产,因农民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差别,效益也大不相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也影响了当地棚膜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农委园林特产处处长吕子臣表示,改变农户的种植习惯、转变经营理念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吕子臣:发展设施园艺,第一个制约因素是不懂技术,很多人不会种;第二个是老百姓勤不勤快,观念转没转变;第三个才是资金的事儿。更新老百姓的观念,不能够小富即安,不能光靠政府,还要靠自己。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引导,包括资金引导、技术引导、开展培训等。

[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编辑: 王肖军

结构改革看春耕|不种玉米种什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农业农村部也把2018年定为农业质量年。但是,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近两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市场还是农户都有一些顾虑。国家近年来一直鼓励提倡粮改饲、发展特色种植,为什么农户积极性不高?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问题在哪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