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村振兴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2017-12-30 10: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韩晓 贺威通 沈静文)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以来,我国“三农”事业蓬勃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即日起,中国乡村之声推出年度特别策划《乡村振兴录》,梳理一年来我国三农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巨大进步。

  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农村关注的热词。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十九大报告,如何“调优”、“调绿”、“调新”,成了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在这三个方面,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寒冬时节,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辽河农场,农民曹立富正在自家温暖的炕头,计算着今年耕田的收入。今年,他第一次从种植玉米转为试种甜菜,没想到,产量和效益都十分可观。

  曹立富:今年,我种了35亩地甜菜,甜菜比每年种苞米效果要好的多,一亩地10000多斤。每年种苞米一千一二百斤,今年种甜菜啊每亩12000斤差不多,一亩地纯剩1200块钱吧。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我国镰刀弯地区,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地区。今年,内蒙古地区预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0万亩,像曹立富这样种了“新庄稼”的种植户还有很多。以辽河农场为例,今年,当地1万3千多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除了种植甜菜,他们还增加了青贮玉米、梅干菜及药材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辽河农场农服中心主任张学新:

  张学新:我们主要是围绕着粮改饲、粮改经这个思路,引导农民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整体思路就是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种,按照市场的需求和收益算账去种。

  通辽市调减玉米的成效,只是我国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通辽市调减玉米的成效,只是我国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农业部消息显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继续较大幅度调整结构,有效供给实现了增加,市场紧缺的大豆面积增加871万亩,杂粮杂豆增加约600万亩,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增加约500万亩。同时,无效供给也得到了有效减少,我国籽粒玉米面积新调减近2000万亩,玉米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

  毛盛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今年在保持主要口粮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同时,调减库存较多的玉米种植,增加杂粮和豆类播种面积。全国粮食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基础上再获丰收。

  今年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一号文件,是时势的要求。改革进入第二年,深入推进的路线更加清晰。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他表示,根据2017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要抓好五件事。

  韩长赋:一是去库存。2016年,已经调减了近3000万亩,今年还要继续增加。二是补短板。就是要补齐优质品种、短缺产品、生态环境的短板。三是增效益。要通过节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四是育主体。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增动能。一是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二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

  和以往不同,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更加全面,更加深远,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表示,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总结起来,主要聚焦三大调整,即“调优”、“调绿、“调新”。

  唐仁健:三大调整,我们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除了农作物调减调优取得的成果,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调绿”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湖北省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阔的水池碧波荡漾,成群的鱼儿踏浪嬉戏,场面蔚为壮观,与一般的鱼塘不同。黑色的遮阳网下,这里的水面又被划分成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水槽,形成独特的塘中塘。

  枝江市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华山:一个槽是五米宽二十二米长,一百一十平方米。每平方可以达到五百斤的产量,比普通养殖要高十倍。

  虽然高产,但鱼一多,怎么保持水体洁净成了一个难题。负责人贺华山告诉记者,他们很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为此,他们专门建立了鱼粪利用的循环系统:

  贺华山:通过去污泵,每天不定期的分三四次把鱼的粪便吸起来,从沟里排到化粪池,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出清水,化粪池的粪便又可以拿来种果树,种柑橘、脐橙,循环利用以后对环境没有造成任何污染。

  既节约养殖水面积,又减少了人工、饲料等成本,还可以成为周边经济林的有机肥来源,这种高密度养殖真正实现了小水面大产出零污染。而诸如此类的绿色农业也在各地被广泛认可。农业部消息称,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已提前三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表示,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曾衍德:据专家测算,化肥利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尿素用量130万吨,减少生产投入约26亿元。农药利用率提高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减少生产投入约12亿元。

  除了节本增效,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作物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曾衍德:通过化肥农药减量,打造了一大批绿色品牌。特别是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残留,改善了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除了“调优”、“调绿”,2017年,农村“调新”取得了长远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今年,山西省高平市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一体联营承包制,已有3000多农户在这里先后承包了大棚,开始种植香菇。秦计文是原村乡的村民,今年,他承包了一栋香菇大棚,在公司技术员的技术服务以及自身的努力下,秦计文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秦计文:菌棒是零元购,长出来的菇统一交给公司,一等菇付1.8-2元,二等菇付1.5-1.6元,三等菇付1.2元,一年下来能收入3-5万块钱。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高平市的菌棒飞得远了,公司趁机开发了“互联网+香菇种植”的大数据软件,并研发了面向国外高端市场的智联化出菇房,通过二者结合,实现了香菇种植的全程智能控制。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兴仁:

  党兴仁:在韩国、日本开发了自己的出菇基地,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国外客户的技术服务,公司研发了金田菇管和智能化联体出菇棚,为国外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技术保障。

  10月份,农业部发布消息称,前三季度,我国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产业融合明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呈现“总体规模增、企业利润增、出口交货值增”的态势,实现提质增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张红宇表示,未来,中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核心是延伸拓展传统农业的功能边界,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

  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第一要由平面向立体拓展,第二要由有形向无形伸延,第三要由物质向非物质拓展,第四要由有边向无边延伸,都是一个意思。过去农业是平面的,现在农林牧渔是立体的。过去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粮食、大豆、蔬菜、水果叫物质产出,现在确保这些物质产出的同时,还要注重非物质产出。

[责任编辑:孔明 王肖军]

编辑: 孔明

乡村振兴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农村关注的热词。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十九大报告,如何“调优”、“调绿”、“调新”,成了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在这三个方面,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