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甘肃武威治沙25年: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2017-04-05 09: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王妍)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甘肃省武威市地处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近几年,甘肃武威因地制宜,治沙、用沙双管齐下,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近年来,通过科学治理,当地绿洲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地下水位逐年上升。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沙尘暴中心和策源地之一,武威市民勤县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C”形包围,因此有“中国沙乡”之称。和沙漠较劲了25年的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陶海璇告诉记者,近年来,民勤人民打了一场漂亮的沙漠“阻击战”,过去“沙魔”肆虐给百姓造成的伤痛正在逐步好转。

  陶海璇:治理以前,一刮风都是沙尘,沙过去把苗子都打死了,把地膜都刮跑了。直接影响生产,影响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以前刮大风的时候,家里刮进去的垃圾、沙尘用架子车才能清理出去,现在大风之后用土簸箕就可以清理出去了,治理效果老百姓感受非常深。

  站在民勤西渠镇字云村的村头高地向远望,曾经延绵不断的土黄沙丘变为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梭梭。在村民马中华看来,这片梭梭不单单是防沙固沙“好帮手”,更是带动老百姓致富的“摇钱树”。2010年起,老马就带着乡亲们在600亩梭梭林上嫁接肉苁蓉,他说,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这两年农民的收益比起以前,可以算得上天壤之别。

  马中华:那时候收入一年一千多,两千吧,人均收入。发家致富没有出路了,见了沙害怕,沙就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沙给我们带来效益,沙就是我们的朋友。最低要卖到30,最高卖到40一公斤,第一年刚刚出,收入一万几,第二年是6万,基本上是年年翻番,第三年是12万,今年估计过20万。

  除了“靠沙吃沙”发展种植业,民勤人还“靠水吃水”发展沙漠旅游。随着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当地已干涸52年的青土湖再度“复活”,重现的人工季节性水面超过25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呈现出一片芦苇葱郁、水鸟争鸣的景象。紧邻着青土湖的号顺村也告别了曾因为缺水干旱濒临消失的困窘,再度焕发活力。号顺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奎介绍说,自从有了这片沙漠绿洲,村民们也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向,现在村里建立了青土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王兴奎:依托青土湖,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把村民变成产业员工,一家两人在这里上班,一年能拿到接近八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惠农政策这一块,达到基本上十万元左右,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民勤县县委副书记蔡程程告诉记者,在青土湖周边的五个乡镇,拥有整个民勤县百分之八十的贫困人口。长期以来,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如何脱贫致富是横亘在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科学治沙、发展产业,民勤率先找到了破题的答案。

  蔡程程:民勤原来的问题是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这两年经过治理的沙漠,经过绿化,种一些沙生植物,发展沙产业,做一些沙生中药材,梭梭下面嫁接肉苁蓉,嫁接锁阳,大概一亩地效益在两千到三千块钱。现在民勤的人口23万,前年已经整体脱贫了,而且农民收入已经过万了。

  据记者了解,民勤治沙只是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科学规划、“阻击”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武威市启动实施新的生态重大战略工程,通过修建公路,将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一劈为二,计划沿风沙线营造长562公里、宽1公里以上的绿色生态林带。武威市林业局局长朱红艳表示,依托这条绿飘带,引导群众用好“沙”、用活“沙”,把过去束缚人们发展的“沙”器变成群众手中的致富“利器”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朱红艳:第五次荒漠化检测之后,全市荒漠化减少了30万,沙漠化减少了9万,明显沙化的土地减少了120万,用沙,是下一步重点的工作,即利用还要保护,特色林果一共是168万亩地,一方面有经济效益,一方面固沙,老百姓觉得生活在沙漠边是一种福气,因为利用这个资源方便了,政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环境变得好起来,让老百姓收入变得好起来。

  治沙没有完成时,脱贫尚在进行中。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徐先英认为,只有依托沙产业科学规划发展,让老百姓掌握点“沙”成金本领,才能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帮助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徐先英:利用沙漠,可以发展光能、太阳能。挖掘沙漠里的药材,一些可种植可食用的东西,沙米、沙樱桃、把黑枸杞做成像蓝莓一样的饮料,今后都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从种植业,养殖业,包括加工业,要形成产业体系。

编辑: 孔明

甘肃武威治沙25年: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