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四川中江:用艺术引导留守儿童快乐生活

2017-04-04 12: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去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但是留守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关爱他们的方式?在一批又一批志愿服务、献爱心的人群中,能这样思考的人不并多。日前,四川中江探索出一条用艺术来帮助留守儿童快乐生活的道路。

  袁巧阳:我觉得压腿的时候不是特别好。我想成为舞蹈家。

  课间时间,小学三年级的袁巧阳同学从四川中江春香艺术中心的舞蹈教室里走出来,中心的同学们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虽然对自己的舞蹈还不太满意,但是已经有了成为舞蹈家的愿望。袁巧阳所在的班级是考级班,也就是舞蹈水平较高的班级。而他的爸爸妈妈,正在马来西亚打工。

  刘春香老师从东北搬家到四川德阳之后,开设了舞蹈学校,在德阳市区教授舞蹈。

  但是“留守儿童艺术团”这个名字,并不是一开始的名字,而是在一次登台表演之后。

  刘春香:我有一年带领这些孩子到北京去参加少儿节目。同一片蓝天。我带了四个孩子。2002年、2003年的时候。她到电视上表演。跳的非常好。导演说孩子很优秀。我说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孩子。当时一个孩子哭了,说我不是留守儿童。他不愿意承认。

  中江县地处四川山区,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甚至是在外国打工。这些孩子也就都成了“留守儿童”。儿童的内心敏感脆弱,“留守”的标签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伤害。这件事情让刘春香被受刺激,因此她决定用艺术,为留守儿童树立自信。

  刘春香:我当初起名留守儿童艺术团的原因,就是被那几个孩子刺激的。我要让你变得比别人还要好,以这个为荣!现在他觉得为荣了,不觉得留守可悲。低人一等。你为什么要自卑?谁不是打工的?我也是打工的。你自卑什么呢?我做服务员,我要自卑吗?没有服务员,我们得多不方便?干嘛要自卑呢?

  一听说刘春香的艺术学校招收留守儿童,而且收费不高,许多家庭纷纷把子女送来学习。从她的舞蹈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不仅登上了大赛的舞台、电视屏幕,还走进了很多知名的大学。

  刘春香:我最早的学生,学舞蹈的,现在有考研究生的,舞蹈研究生。有部队文工团的。有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四川大学的,四川省各大院校的。还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这些孩子都是从中江走出去的。

  刘春香带领孩子们上了四川电视台,上了央视,编排的舞蹈在全国多次获得金奖。名声、口碑传遍了全国。2013年,在中江县共青团委等部门的帮助下,刘春香在原有艺术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注册成立“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

  政府部门也为她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样,刘春香得以彻底免除留守儿童学习舞蹈、外出演出所需要交纳的费用。

  刘春香说,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舞蹈当中学习到知识,增长见识,能够树立自信心。

  刘春香:你要把艺术做成熏陶。将来单位组织个节目,我不是缩手缩脚的,在每个单位做文艺的领头人。这样你就不自卑了,你不比别人差。

  留守儿童艺术团的王老师,教授拉丁舞,他这里的孩子学习舞蹈后,确实让这里的孩子发生了变化。

  王老师:最远村子有一个孩子,他现在很阳光,就是从内到外,变化非常大。2956很多学生,梦想曾经是打工。学了舞蹈之后,他们的梦想也变了。有一个孩子,变化很大。他学了舞蹈说以后长大了要当舞蹈老师。

  王老师说,他来自农村,他50多岁的父亲现在依然在外地打工。他从小就是“留守儿童”,险些由于无人看管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不止一次的和记者说,他小时候要是也有这样学校,该有多好。

  刘春香一直说,同学们不论是不是留守儿童,都是一样的。留守不应该成为束缚住每个同学的标签。外界也不应该再次强化“留守这一标签”。

  刘春香:今年六一,全校每个孩子都有衣服。不让你们分辨出来,是不是留守儿童,所有人都是刘妈的孩子。这样对他没有伤害。

  虽然拿过大奖,上过电视,把一批又一批的同学们送进了大学。刘春香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能够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最近几年,她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有了一百多亩土地。一些同学的父母回到中江,到她的农场工作,全家人能够在中江重新团聚。这也成为了刘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下一次比赛的原创舞蹈的灵感。

  刘春香:从艺术,文化上讲,我搞的是原创。今年我还是搞原创。还没成型。针对的就是我山上的瓜蒌。我把劳动的就感觉,丰收的感觉,名字就暂时定为丰收的喜悦,也是展现孩子们爸妈在地里打工,就不当留守儿童了。

  留守儿童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关爱,这可能是很多从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人并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当下,不少企业、团体以关爱留守儿童的名义,大张旗鼓,拉横幅,立标语,为留守儿童发放书包、文具等,随即就扬长而去。有的甚至还要求接受捐助的留守儿童表达感恩、感谢之情。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莹看来,首先不能把“留守儿童”这几个字贴上负面的标签,强化这样的标签,会给这些孩子内心造成伤害。

  刘莹:不能把留守儿童当成一个标签贴到孩子身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平时的生活不像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孩子那么富足。但不能给孩子传递凄苦,可怜的情绪,这会对他们造成伤害。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做过调查,并不是所有这种处境下的孩子个性、学业绝对不良。也有些孩子很乐观、要强,各方面很优秀,品学兼优。所以不用把留守儿童标签当成很负面,很值得同情的,用奉献爱心的方式去标榜自己。

  对于给“留守儿童”捐助财物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刘莹表示,给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学习条件这样的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也是有意义的,但不能流于形式。

  刘莹:这个活动不能走形式,我只是给你带去了文具,带去了衣服,然后带去其他的好吃好穿的。这有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施舍的对象。他们自己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受。而艺术教育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可以带孩子体验美,感受美,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美。这个过程本身是能让孩子产生很多美好的感受。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她会在这个过程里和孩子有很多的互动,会跟孩子有那种,关心他,指导他,帮助他去展现自己特别美好的一面,这个互动过程给孩子带来的美好快乐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 孔明

四川中江:用艺术引导留守儿童快乐生活

留守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关爱他们的方式?在一批又一批志愿服务、献爱心的人群中,能这样思考的人不并多。日前,四川中江探索出一条用艺术来帮助留守儿童快乐生活的道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