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甘肃庆阳:搬出大山后的生态扶贫路

2016-11-13 11:2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记者杨滢 张磊 甘肃台刘芸)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甘肃省作为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心,聚焦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而将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则是甘肃的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举措之一。

  甘肃省的扶贫生态移民并不是“一搬了之”。“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甘肃省扶贫生态移民的“原则”。那么,移民安置住房政策具体是如何落实的?搬迁后,贫困户们靠什么生活,如何致富?

  走进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吉岘乡宫合村铁李川村民小组,印入眼帘的是马路两边排列整齐的鹅黄色两层小洋楼,楼前院外干净清爽。不远处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两位大爷正在专注地下着围棋,一幅和谐的小康生活画卷。老人们说,在2013年以前,这里的乡亲们还都住在山里的窑洞里,生活困苦。

  村民张丽珍:住窑洞生活艰苦的很,我们家穷的很,五口人住着一口窑洞。从窑洞住进楼房真的不容易。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土层深厚,气候适宜,是林木种苗的最佳适生地之一,每年春季土壤解冻时间介于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陕西之间,交通便利,加之黄土具有粘性适于大苗移栽时土球的携带,栽植成活率高,苗木供销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2011年,庆阳开始启动生态移民。提出,苗林结合培育作为一项富民产业,要找准苗林结合培育与后续产业培育的最佳结合点,重点发展林木种苗、生态旅游、林产品加工和林下经济等产业,推进绿色发展。

  宫合村是合水县吉岘乡的一个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也是当地生态移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水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就地安置、适当集中”的原则,对人居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行路难、用水难、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和农业结构单一地区的农户实行生态搬迁,既方便了农民又节约了资源能源。目前,当地已经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40多户。合水县副县长刘小宁:

  刘小宁:原来住的都很分散,要给他们配套水电路很费钱,群众有些还不方便。现在12个乡镇80个行政村,每个村最少有一个生态移民的集中安置点,这些人搬出来以后,把他原来的宅基地退出来,作为补充农田发展产业。

  在合水县吉岘乡宫合村,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以来,当地不断探索和培育适宜产业,让农民逐步具备持续增收的“造血”功能,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合水县副县长刘小宁:

  刘小宁:塬面主要发展苹果产业,川区重点发展设施瓜菜,再一个就是养殖,通过双联帮扶,争取120万元的项目资金,建成了一个千头的仔猪繁育中心,带动规模养殖已经达到35户。

  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宫合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11年的3000多元达到了7254元,森林覆盖率由30%达到45%。伴随着美丽示范村和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在吉岘乡宫合村,记者看到,这里每家每户院落里都放置着一个垃圾桶,村民们每天都会自觉将收集起来的生活垃圾运到指定地点等待统一收集、回收、填埋,村容村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村民张高丽珍:我们会把垃圾收集到垃圾箱里自己倒,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自己清理。

  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是一个林业大市,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但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30.36亿元,仅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

  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战略决策,不仅符合庆阳实际,也顺应民心期盼,是实现生态、经济共赢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合水县老城镇刘木匠湾苗林结合培育示范点是当地“再造一个子午岭”生态工程的配套建设项目。在这里,站在山巅,俯眼望去,连片的油松青翠挺拔,在冷风中恣意摆动,老城镇党委书记薛恒义指着身旁连片的绿植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被撂荒的光秃秃的山丘,鲜有绿意。

  薛恒义:原来这山上没树,光秃秃的,有的只是一些荒草。通过治理,现在到处都是树,虽然还没有长起来,但是生态好多了。

  薛恒义介绍说,这片苗林结合培育示范点共涉及老城镇3个村民委员会6个村民小组,总治理面积1300亩,全部为村民撂荒山地。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当地根据林地确权原则,以政府一次投入,村民参与并享有最终受益权的模式,极大调动起了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按照估算,一颗3-5年生油松市场价约为70-100元,按亩均220颗数量计算,苗林项目单亩仅苗木一项可为农民带来1万4000--2万多元不等的收入。

  薛恒义:这块油松一亩地的密度是220颗,配套栽种80颗核桃树。三到五年后,农民可以出售110颗油松,留下110颗用于绿化;核桃树将来成长起来后产生的收益也归农民所有。原来我们在搞绿化的时候农民没有收益,现在把生态治理和农民进行捆绑,他们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子午岭是庆阳人民的绿色生命线。作为林业大市的庆阳市境内过半的土地属于林业用地。2013年,庆阳市提出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发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到2020年发展到700万亩,七年“再造一个子午岭”的战略决策,意在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发展。庆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卫达:

  卫达:子午岭林区对固沟保塬,水土保持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再造一个子午岭也就是为了将来的生态考虑,毕竟林区是一个地区最好的生态屏障。

  三年以来,不少地方出现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城里下岗,山上创业”的良好局面。庆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庆阳市绿化办公室主任白勇龙:

  白勇龙: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整个社会对咱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提高。可以说现在农民,尤其是生态环境越严峻的地方人们的生态意识越到位。据咱们测算,这三年,农民通过苗木收入、劳务收入取得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5亿元。

编辑: 孔明

甘肃庆阳:搬出大山后的生态扶贫路

甘肃省作为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心,聚焦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而将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则是甘肃的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举措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