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珠三角如何通过观光农业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

2015-11-12 23: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记者刘璐、郭翔宇)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冰天雪地、雾霭苍茫的冬季。可是在珠三角一带,却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在当地农村,你会感受到,温暖的气候、大片树林常绿、数量庞大的侯鸟群、还有冬日也不歇工的忙碌人群。

  的确,在珠三角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建设的同时,当地面临我国农村一个共通的难题: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多的开始背井离乡到城市里寻找机会。此外,还存在着如何平衡生态保护瑜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农村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守住乡愁、留住年轻一代农人?为此,我们的记者专门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采访。

  眼下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不过在广东省珠海斗门石龙村村民李悦汉的苗木园里,秋枫、紫荆等南方常绿树木却正枝繁叶茂,引来大量的南迁侯鸟在此过冬。李悦汉告诉记者,近年来,像他这样从传统养殖转型苗木种植的村民不在少数。

  李悦汉:当初那个时候,我们村基本上都是养虾的,养虾呢,亏本,如果不转型,就会破产的。

  转型之后,全村一千多亩苗木也成了村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李悦汉一年近20万元的收入,在本村仅仅属于中层。不过,记者走访村子时却发现,从事苗木种植的农民普遍在40岁以上,这项高薪工作对于村里的年轻人,却似乎缺乏“回家的诱惑”。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宪:父母呢,基本都能拿上10亩左右的土地在这里做苗木种植,然后呢,赚了钱之后,他又交给子女去到城镇里去买房子,他们没有把钱放在本村来发展,来消费。

  对此,张宪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张宪:现在基本上留不住青年人,现在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从根本上来讲呢,他还是没有看好本村的发展。

  不单是石龙村,这种特殊的“农村老龄化”现象近年来在斗门,乃至在珠三角农村地区已经相当普遍。

  事实上,随着珠三角工业化程度加深,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了近年来珠三角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不少大型高污染企业被禁止进村。生态环境保住了,然而年轻人回乡,只能像父辈一样扛起锄头当农民。

  缺乏更多的可能性,是农村青年外流的重要原因。

  正如刚才我们听到的那样,有山有水,却没有年轻人发展的机会。珠三角“乡村老龄化”、农村青年流失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村经济建设相协调的难题。除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老路,是否还有其他的破题之道呢?我们继续来听记者的报道。

  紧挨着石龙村的莲江村,同样属于斗门区地域河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根据广东省管理规定,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和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工业活动在保护区内都被严格禁止。

  然而,带上生态“紧箍咒”的莲江,如何保障经济收入的增长?莲江积极思变,利用水生态做起了文章。村民通过传统民居、土地等方式入股大型水生态旅游项目,通过统筹分散的旅游资源,从传统种植转型发展复合型观光农业。

  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强:这里原来是水塘来的,很污糟的水塘。这里的房子全都是村民的,公司租过来的。整个“十里莲江”运作,还是公司,但是整个村子参与进去,一个是房子,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就业,这几方面。

  如今,300公顷的水稻田重新回恢复旧时莲花满塘、水道纵横的模样,并被诗意地命名为“十里莲江”。进入冬季,河堤两岸种植大片薰衣草大面积盛开,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慕名而来,莲江村支书周海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周海强:租金,全部以家庭,每一个家庭的股份多少,收益全部归还给这个村民的。同时,那个门票分成也是以股份分给村民。

  新的经济因素被生态建设激活,回乡从事生态旅游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毕业于广州某旅游大专的斗门青年梁艺平就选择在了家门口就业。

  梁艺平:本来生态旅游的,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而且有它也没有我现在发展这个势头这么厉害。很多都是从事回传统的旅游行业,像旅行社啊~回本地发展的话,也是给我的一个机会。

  从第一产业直接跨步发展第三产业,莲江村没有走工业反哺农业的老路,而是通过整体的规划设计,依照自身特点和优势,统筹发展生态旅游业,乡里的年轻人择业也相对多元,还带头搞起了“生态创新”,在十里莲江中央,一个由村民自动引进,被设计成古典建筑的生态污水处理站十分引人注目。

  梁艺平:整个村的污水都集中到这个大水井里面,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完了以后就排在鱼塘里面,用来养鱼了。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游客也不愿意来,生态环境就是整个村最大的福利。

  看到了莲江村的发展,石龙村也开始尝试发展第三产业,千亩苗木林也打包并入筹建中的“岭南大地生态度假区”,通过统筹全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经济。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宪:他一个呢是叫做“花田花海”部分,根据一年四季他有不同花卉的展示。再就是农耕体验的,然后再就是水乡的部分,主要是开展一些水上项目,还有一些住宿的内容。他大概每一年能增加200多个人的就业吧。

  不过,石龙村和莲江村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实现农村转型还只是个例。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珠三角地区8个地级市农村规划主要覆盖到行政村,自然村有规划的仅38%,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直言,建成对年轻具有吸引力的新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邓海光: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不平衡,珠三角部分市县,对新农村的建设,仍然停留在口头上,不舍得投入,愿意投入,不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相对滞后。

  要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也要让年轻一代农民能够看到农村的希望。广东省委常委林少春透露,珠三角农村生态建设今后将根据本村特色进行规划,走向产业差异化发展。

  林少春: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各美其美,彰显乡村特色,乡村的生态特色,田园风光,乡土气息,使新农村建设更有乡土味,更有乡村魅力,更加美丽。

编辑: 洪越

珠三角如何通过观光农业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

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冰天雪地、雾霭苍茫的冬季。可是在珠三角一带,却因为地理气候的原因,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在当地农村,你会感受到,温暖的气候、大片树林常绿、数量庞大的侯鸟群、还有冬日也不歇工的忙碌人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