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甘肃打造特色经济增长模式和文化资源输出地

2015-09-10 15:51: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在中国的西部,一条亘古蜿蜒的丝绸古道上,有一个绵延千里的多民族省份——甘肃。这个占据古丝绸之路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的狭长土地,曾是联系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直至今天,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元文化仍在这里交相辉映。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有着“丝路明珠”美誉的甘肃省,再一次走到了开放的前沿,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最好机遇。

  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记者刘璐、李丹丹)面对“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甘肃及时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省会兰州首先率领黄金段“动”起来,其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首个国家级新区,在特色农产品和旱作农业等领域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立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地敬业向日葵产业园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新民告诉记者,公司主营的向日葵产业,以当地特色农产品,来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生产出来的葵花籽、葵花油都是向哪些地区出售?

  刘新民:我们10年的时候就出口日本了,每年的出口量在200万吨,现在还有几个国家正在洽谈,我们现在的产业园现已成为我国葵花油加工行业的领头羊,可带动葵花种植面积50万亩,总项目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以供应市场4.5万吨高档葵花油和7.7万吨葵花粕。

  7月中旬,虽然数十万亩的葵花还在生长期,但可以想象不久后的今秋,这里将收获一片金黄,而那时,我们相信,金黄的葵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兰州新区农产品境外营销网络、扩大国际市场销售的重要标志。

  产区既已形成,下一步,甘肃正推进优势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在甘肃省最具标志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长期以来,甘肃省面临着一种挑战,货物过省流动,价值增值有限。如何打破“通道经济”的局限,当地也正在积极的由埋头生产到积极寻求对外出口的渠道。

  记者:这两箱怎么不一样啊?

  基地农户:这一箱整26斤,大小都一致的,大概能装16—18个,我们这边主要做的是菜花出口,是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品。我们现在高原夏菜吧,有很好的产品,但是缺少出口的渠道和出口企业。

  记者:没有直接的企业过来收购?

  基地农户:没有,现在都是通过别的省市的有执照的出口企业来周转,这样的利润会有减少。 我们都是通过销往沿海省市例如福建,再有福建销往国外。市场不理想,希望能进一步的解决。

  “一带一路”给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构建了向西开放新格局。甘肃从过去相对落后的后方,变成了向西方开放的前沿。中国甘肃特色馆董事长戴道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甘肃最紧要的是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精准的、指向未来的、面向全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丝绸之路文化发展战略。利用甘肃特有的文化特色和资源进行全力宣传和打造。

  戴道森:“一带一路”不光要有经济内容,还要在文化上有所作为,恰恰在很多方面都是文化先行。在我看来,甘肃处处都有风景、处处都有文化,要激发甘肃人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认可,一定要将文化内容纳入我们甘肃的新丝路战略。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甘肃历史上的丝路文化,有太多太多,再带动现代文明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编辑: 洪越

甘肃打造特色经济增长模式和文化资源输出地

在中国的西部,一条亘古蜿蜒的丝绸古道上,有一个绵延千里的多民族省份——甘肃。这个占据古丝绸之路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的狭长土地,曾是联系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直至今天,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元文化仍在这里交相辉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