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在乡村]“草根发明家”助力山村农业机械化

2015-06-09 11: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的辽宁省岫岩县石庙子镇石佛村,正是夏种阶段,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正驾驶着农机挥汗如雨地劳作着。说起这些农机具,村民们都齐刷刷的感谢一个人,就是村里的“草根发明家”——苏显文。因为他,全村老少已经基本实现了耕地机械化劳作。

  苏显文,并不是高材生,也不是技术员,只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民。他是怎么当上“发明家”的呢?

  芒种时节将至,辽宁岫岩县石庙子镇石佛村的田间地头,清一色的农机正在轰鸣作业,望着村民们用着自己发明的农机具,农民苏显文为记者做了一个“农机和牛”的对比。

  苏显文:一个牛,好的一万来块钱,这玩意,新的3000来块钱左右,正常一天能翻个6、7亩,烧这点油,也不用吃草料,放那放着就妥了。

  一句“牛”巧不如家什妙,是苏显文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今年61岁的苏显文曾经是工厂里的车工,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机械拆装技能,平日里,他经常鼓弄着一些废弃的零部件,发明一些小玩意。

  石佛村地处山区,山坡耕地面积较多且零散分散。一次,苏显文赶着自家的牛,在山坡上翻地,他发现用大牲口牵引铁犁翻土趟地,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加上牲口本身的养殖成本,收益几乎得不偿失。苏先文曾去邻村的姐夫家看到过用于翻土、灭茬的自动化农机,想到了自己干过车工的老本行,他萌生了自己发明农机的想法。

  苏显文:咱这山地丘陵,山边树下,镐头伸不了,现在就得研究机械化。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下定决心后,苏显文说干就干。他在自家的小院里,扣起了一栋几平米的大棚当做工作室,又投入了2万多元钱,从外地引进了车床设备和各种机械零部件和绝缘体履带。自那以后,苏显文不分昼夜地钻进工作室,为了完成一个模型材料的切割,他经常吃住在车床前,遇到不懂的难题,他就到村里的农家书屋查找资料,有时也到村口的自行车维修摊前“取经”,一回家就对着满地叮叮当当的“铁疙瘩”摆弄个不停。就连邻居都说苏显文有股子执着劲。

  邻居:他找一张图纸没设置,就是靠脑筋,全靠制作这些原理,原件都跟海城建材市场买的,钢材、铁这些原材料,边角余料都是。

  邻居:他执着,觉都不睡就干。

  邻居:不睡觉,就琢磨怎么能生产出这个东西。

  经过了2个多月的努力,苏显文终于发明出了第一台“柴油农机开沟机。为了在实践中尝试使用自己的发明成果,苏显文用自家的耕地做实验,两天就把自家的10几亩地翻了个遍。实验的成功,让苏显文喜出望外,他随后又照猫画虎地生产出了3台同样的农机具,还把它们义务地借给村民们试用。随着农机具的推广,苏显文发明农机的事逐渐传开,终于引来了来自宁波的客商投资生产,使尝到了甜头的苏显文,更加坚定了大量生产农机推广的想法。

  苏显文:连工带费,一台能剩2000块钱吧。

  2007年至2012年间,苏显文无论寒暑,一头扎进工作室里,又陆续生产出了60多台手扶农机具,虽说创下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但也吃了不少苦、落下了不少病。苏显文的老伴叶录青说:

  叶录青:那能不累么,赶上撵活披星伴夜的,他病就坐下了,血压高,就是在那里热的,撵时间、再熬夜。

  逐渐富裕起来的苏显文,没有忘记相亲们。每年春种秋收,苏显文总是把自己发明的农机具,低价地租给村民们使用,有时还义务地帮年龄较大的困难户“翻地”,使全村农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地。村民黄英勤说:

  黄英勤:我是村里的外来户,家里过去也没有牛啊马啥的,就扛个锄头下地,那累的啊!自大老苏发明了这玩意,省老了劲了,咱就给个油钱,白用一样,有时候真不好意思。

  如今,苏显文把目光放得更远了,他想对农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它的作业效率,同时,寻求新的合作商投资生产,让自己的农机发明从单一的“小作坊”变成批量的“流水线”。

  苏显文:实际上生产模式不应该这样,应该是流水式的,将来有新的想法,只要有合作商,还可以继续合作。

编辑: 孔明

[爱在乡村]“草根发明家”助力山村农业机械化

眼下的辽宁省岫岩县石庙子镇石佛村,正是夏种阶段,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正驾驶着农机挥汗如雨地劳作着。说起这些农机具,村民们都齐刷刷的感谢一个人,就是村里的“草根发明家”——苏显文。因为他,全村老少已经基本实现了耕地机械化劳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