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首页右侧推荐二
海关邮运“小窗口”折射三十年“大变化”
中广网    08-11-12 09: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上海11月1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张梦麒 余弘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小小海关邮运窗口生动又深刻地折射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出境邮包内容的变化,真实记载了国人告别物资短缺、提升生活水平的发展轨迹;海关邮运监管标准的逐步调整,生动体现了国家开放搞活的前进步伐;邮运监管量的不断攀升,全面展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蓬勃之势;海关监管职能和监管理念的转变,更是鲜活刻划了服务型政府的成长历程。

    从粮油、旧衣服到国际名牌

    “漂亮的丝巾、五花八门的蕾丝花边、样子时髦的滑雪衫……拆开邮包之前,都忍不住猜猜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新鲜玩意儿。”上海海关冯建华回忆道。自从1975年调到上海海关后,冯建华一直在从事邮运监管工作,守在这方小小的邮运窗口已有30多个年头。

    30年前的中国,“蓝、白、黑”大唱主角,在季节不分、甚至男女不分的服装款式成为“流行”的时候,进口邮包里最最普通的生活用品也成了令人眼花,甚至于眼热的宝贝。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一段粮食短缺的特殊时期。1953年,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凭证定量售粮,从此以后,食油、禽、蛋、肉、豆制品、甚至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在票证盛行的年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或许是因为国内物质条件较为艰苦,七八十年代,进境国际邮包中最常见的物品是粮油、副食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冯建华说,“那时候,家有海外关系是很令人羡慕的事情,中国人如果有机会到海外工作,就会省吃俭用,给亲戚朋友寄回一些国内市场上买不到的日用品。”

    不仅如此,因为经济困难,国内居民成了不少华侨和外国朋友眼中的“穷亲戚”。邮寄包裹时,国外寄件人常会顺便夹寄一些旧衣物、旧内裤、旧袜子之类的旧东西,再加上邮包中的进口食品在长途运输中极易霉变,因此海关邮运监管现场经常是怪味、异味连绵不绝。此外,由于运输不便,或是邮寄物品不卫生,当时的邮包还往往夹带着大量粉尘,在对邮包进行周转、传递和开拆的过程中,海关查验场地上一直“尘土飞扬”,关员们戏称其为“洋细菌”。为此,当时邮检一线关员的工资条上还专门列有一项——“尘毒费”。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进境国际邮包中的内容也开始升级换代,渐渐出现了营养品、品牌服装等较为高档的用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不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时尚用品,只要是国外市场上销售的,在中国市场上很快也能找到。国际邮包中的“主打”随之升级为高级化妆品、新型电子产品和名牌奢侈品等物品。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海关检查邮包的年轻关员们,在开拆邮包的时候,眼中已经没了前辈们曾经怀揣的那份新奇。虽然同样站在海关的邮检岗位上,虽然每天依然要面对各种琳琅满目的进口物品和新型产品,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些早已算不上新鲜事物。至于“尘毒费”,也成了青年关员们闻所未闻的“老皇历”。

    国际邮包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寄送邮包的主体也发生了改变。随着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加上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个人之间再也没有必要像从前那样通过邮寄传递生活用品,私人邮包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发展期,也对世界贸易、投资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从 1978年的206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超过2万亿美元,提高了整整100多倍,世界排名也从第32位跃居第3位。

    对冯建华来说,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最直接体现仍旧能从邮包中看到??30年前,私人邮包占进出境邮件总数的九成以上,现如今,公司商业邮包变成了主角。目前,海关邮运监管现场的大部分进出境邮包都是公司货样和资料,邮包内容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逐渐跨越的同时,海关在邮运渠道的征税量也呈直线攀升趋势。

    从“细查细验”到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海关仅设8个部门,没有一个基层海关,其中就包括邮递物品监管处,这些机构和业务场所人员简单、设施简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上海海关,已成为下设40多个机构,拥有员工近3000人,业务量大、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大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办公场所条件所限,上海海关驻邮局办事处进口邮包查验场所的几十张办公桌都被安排在空气混浊、潮湿闷热的地下室,办公桌一张紧挨一张,连在其中走路都感到挤。

    那时候,上海海关在科技应用方面只有少量的、小型的、简易的设备。”同样曾在邮办工作过的老海关老张回忆道,“监管、征税、查私、统计等工作,主要依赖手工操作,关员的全部工具就是  ‘一个算盘一人脑’。 虽然每人每天的工作指标只有20只邮包,但征税估价需要硬背,快速打好算盘后又要开税单,这对每个关员都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七八十年代,海关对邮运进出口的每个邮件都要例行开拆查验,关员们称之为“细查细验”。冯建华记得,当年每逢春节,从海外汇来的大小进口邮包在监管现场堆成小山,海关关员则像打仗一样,带着口罩和手套,加班加点的在堆得两三层楼高的进境邮包中忙碌的穿梭查验。

    改革开放后,上海海关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邮办处的办公条件也随之大大改善,设立了专门的仓库。自1988年起,邮办处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了以技检为中心的监管办法,改变过去手工操作、“细查细验”的做法,加速了验放。现在,邮办处仅出口快件监管岗位,一个关员每天就能办理一万个邮包的通关手续,这要放在30年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邮运渠道“进境量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一去不返,出境邮包量逐年递增,少数不法分子盯上了中国境内的“好东西”,走私违法暗流涌动,作案手法、走私物品内容和违规邮包数量与三十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冯建华记得,1981年,她在对一瓶进口药品进行查验时,在瓶中发现了以卷轴手法夹藏的反动宣传品。这件事后来被上海海关以“一事一奖”的形式予以表彰,发放了专项奖金30元。冯建华说:“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1元,这次奖励算是重奖了,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时至今日,邮运渠道走私的新手法已经决不仅限于普通的“夹藏”——伪报、混装、夹层、多批次小数量“蚂蚁搬家”……这些都对关员的业务能力和海关科技应用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海关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数据库,对有走私违规嫌疑的邮包实施重点抽查,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

    30年后的今天,在邮运监管渠道,海关查缉的重点已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进境反动宣传品”转变为毒品、文物、古生物化石、珍稀动物制品等,此外,海关还担负起了进出境货物物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重任,这项职能与发达国家的海关真正实现了“接轨”。

    近年来,在先进技检设备和监管手段的帮助下,上海海关相继在邮运渠道查获二级文物剑齿虎头骨化石,三级文物贵州龙化石、鹦鹉嘴龙化石、茂名无盾龟化石,以及战国至清代的文物等。2008北京奥运,邮办处又成为奥运安全保卫岗位上的一支生力军,成功查获多起邮寄物品夹藏危险刀具、反动宣传品等案件。

    从“严格把关”向“把关与服务并重”

    “七八十年代,海关职责比较偏重于‘把关’,”冯建华说,“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开拆所有邮包、实行‘细查细验’就是那个时代的特殊要求和产物。”

    九十年代以后,海关工作在“把关”和“服务”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点,在严格把关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适应中国物价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海关邮运监管的尺度也在不断变化。冯建华说:“这些变化在邮运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首先是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限值逐年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海关总署以《公告》的形式对邮运监管现场执行的《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限值和免税额》进行了多次调整。举例来说,对寄自或寄往国外的邮包,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每次的限值从1979年的人民币100元、1987年的人民币200元、1992年的人民至400元一直到1994年的人民币1000元,分别进行了4次跳跃式的大幅度调整;对从国外寄进的邮包,每次的免税额从1979年的人民币30元、1987年的人民币50元、1992年的人民币100元一直到1994年的人民币500元,调整幅度高达十几倍。

    其次是国际邮包收寄业务的全面放开。随着国际邮递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海关的协助配合之下,上海口岸国际邮包的收寄业务相应逐步放开。三十年前,上海国际邮包的收寄点仅限四川路邮局一家,无论远在上海哪一个角落,想要邮寄国际邮包,必须长途跋涉到四川路办理;三十年后的今天,全市227个邮政支局及其所属的网点,全部开通了国际邮件的收寄业务,国际邮包的收寄点在上海多达500余个,国内居民甚至在家门口就能直接办理相关邮寄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的诸多新兴业务在为经济开放搞活的服务中得到较快的发展壮大,比如邮政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占据了快件市场的龙头地位;2000年,中国邮政航空公司成立,结束了中国邮政没有自己飞机的历史,开通了航空自主的邮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海关监管也相应细化丰富了监管类别,充实加强了监管手段。目前,海关邮运监管已实施了分类管理,将邮包查验岗位按照邮包类别细分为个人邮递物品监管、普通邮递物品监管、印刷音像制品监管和快件物品监管等种类,大大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把关与服务并重”的职责,近年来,上海海关不断努力提升关员的业务和队伍素质。作为上海海关专聘的兼职教师,冯建华负责带教过许多“海关新兵”。“现在海关招录的‘新生力量’学历更高、能力更强,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冯建华说,“我想,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海关队伍不断提升的整体素质,展示了海关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扩大的认知度。”

    除了吸纳新鲜“血液”时的严格要求,海关也加强了对在职关员的业务培训。不久前,邮办处就邀请上海市濒危物种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和上海市濒危物种鉴定中心的教授对关员进行了濒危物种知识培训;此外,还邀请部分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关员传授正版、盗版商品的鉴定诀窍,帮助关员练就一双发现走私违规违法行为的“火眼金睛”。#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      
相关新闻
听新闻
[报摘]多措施并举 撑起北京奥运平安伞 
[报摘]江苏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纪实 
[报摘]人文北京迎奥运 
[报摘]中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报摘]特别报道:北京欢迎你 
[报摘]各国运动员整装待发 
更多>>
中广评论
·质疑:“沙湖”的“一元门票”
·看不见政绩的“厕所”
·房市萎靡不应只归罪于经济形式恶化
·“小人”的生存空间
·恢复五一黄金周乃民心所向
·捧“杀”与棒“杀”下的“小沈阳”
更多>>
热点话题
·甲型流感 广播联盟大会
·共和国从这走来 武隆救援
·宜兴陶瓷展 海西 湖北行
·重庆山体垮塌 向国旗敬礼
·上海车展 雪域高原格桑花
·博鳌论坛 马连道茶文化节
·缅怀 2009年清明节
·聚焦新医改 2009清明
更多>>
特别推荐
· 格桑日记之四十九:克松村 红色旅游的典范
· 格桑日记(五十二)蔬菜大棚培育藏家新生活
· 格桑日记(五十一):采撷格桑花(十五)
· 格桑日记之五十:采撷格桑花(十四)
· 格桑日记之四十八:采撷格桑花(十三)
· 黄河生态调查第四篇:黄河的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黄河生态调查第三篇:科学发展模式催使“困龙”变“飞龙”
· 黄河生态调查第二篇:黄河生态的可逆之喜与可怕之忧
· 黄河生态调查第一篇:治河新策为大难黄河带来福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