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特别策划

    贵州省毕节地区是1988年6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山高谷深,切割度大。详细>>>

 

      毕节试验区概貌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是一句赞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名点—荞酥的古老民语。详细>>>

 

 


 

毕节经验

民主党派工商联毕节扶贫

智力扶贫助毕节致富

科学发展的先行探索实践

毕节找到发展新“拐点”

贵州:感动的毕节

劳务输出舞活农村经济

毕节开发扶贫改革试验

毕节智力支边结硕果

毕节试验区16年发展启示

委副书记黄瑶谈毕节经验

中国扶贫探索持续可发展路

农民决定扶贫金怎么花

开创定点扶贫工作新局面

江苏建扶贫基地 助残脱贫

北京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中国式扶贫加速世界减贫

将"浙江模式"推广到全球

生态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

城市生态不能牺牲农村

 成功实践和启示

    毕节试验区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工作作为三大主题,完全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正确选择。18年来,毕节地区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五届,但现在的核心三大主题,领导班子一届做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和启示

 

开发扶贫大获成功

    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这是毕节地区的情况所决定,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其他开放区、特区有所不同的。

 

    毕节地区具有丰富地下、地表资源,仅煤炭保有储量就达247亿吨,为江南之首。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转换为试验区的经济实力,为毕节经济起飞创造先决条件。

 

    2005年全区已经投运的电力装机达450万千瓦,2010水火电装机将超过一千万千瓦,现在全省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500多吨,2010年达到6000万吨。此外,冶金、建材、烟草、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第三产业也有相应的发展。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同比增长16.6%,财政收入34.8亿,这些数据表明,毕节山区正驶上发展快车道。更多>>>

生态建设构建绿色屏障

    毕节这个区把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生态环境同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

 

    18年来,全地区实施了多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这些骨干工程全面带动了生态建设间结合地区建设,使用一些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毕节地区1989年森林覆盖率仅仅是14.9%,25%的溪沟断流,147万人饮水困难,全区人民人均收入位182元,每年毕节地区需从外部调入粮食1亿斤。

 

    由于大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与使用技术的推广,2005年毕节农民人均收入达1876元,人均粮食343公斤,粮油基本自给,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0万,森林覆盖率达33.92%,平均每年增长增加一个百分点;畜牧业年产肉类34.2万吨,畜牧产值接近农业产值的40%。更多>>>

智力扶贫助毕节走上致富路

     “人穷、地乏、环境恶”曾是毕节的真实写照。那里山地面积占到九成以上,每平方公里所承载的人口却多达200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生活在当地的36个民族面临着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威胁。

 

      过去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十多年间,毕节试验区少出生了80多万人。在各县乡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地不种误一年,人不学误一生”。

 

    在乡镇,盖得最好的房子多是学校,教师的工资比乡长都高。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都享受到了义务教育。

 

    2006年,经过三年筹办,毕节第一个全日市本科高等学校成立,为毕节地区的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计划生育也得到很大的改观。更多>>>

 

重要的启示

 

警惕“卖血式”脱贫

   能否摆脱困境求发展,首先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骤增、生态恶化和生活贫困最基本的问题。

 

   贫困地区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局部问题,正确的扶贫策略,应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而解决贫困农民的生活贫困问题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个落后地区要走向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做好区位、区情和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都符合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切合实际安排一些建设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提供不少帮助和政策优惠,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缩短东西部的差距,只能靠加快西部的发展,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应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速度。更多>>>   

责任编辑: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