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这是毕节地区的情况所决定,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其他开放区、特区有所不同的。
毕节地区具有丰富地下、地表资源,仅煤炭保有储量就达247亿吨,为江南之首。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转换为试验区的经济实力,为毕节经济起飞创造先决条件。
2005年全区已经投运的电力装机达450万千瓦,2010水火电装机将超过一千万千瓦,现在全省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500多吨,2010年达到6000万吨。此外,冶金、建材、烟草、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第三产业也有相应的发展。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同比增长16.6%,财政收入34.8亿,这些数据表明,毕节山区正驶上发展快车道。更多>>> | | | |
毕节这个区把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生态环境同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
18年来,全地区实施了多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这些骨干工程全面带动了生态建设间结合地区建设,使用一些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毕节地区1989年森林覆盖率仅仅是14.9%,25%的溪沟断流,147万人饮水困难,全区人民人均收入位182元,每年毕节地区需从外部调入粮食1亿斤。
由于大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与使用技术的推广,2005年毕节农民人均收入达1876元,人均粮食343公斤,粮油基本自给,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0万,森林覆盖率达33.92%,平均每年增长增加一个百分点;畜牧业年产肉类34.2万吨,畜牧产值接近农业产值的40%。更多>>> | | | |
“人穷、地乏、环境恶”曾是毕节的真实写照。那里山地面积占到九成以上,每平方公里所承载的人口却多达200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加上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生活在当地的36个民族面临着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威胁。
过去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十多年间,毕节试验区少出生了80多万人。在各县乡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地不种误一年,人不学误一生”。
在乡镇,盖得最好的房子多是学校,教师的工资比乡长都高。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都享受到了义务教育。
2006年,经过三年筹办,毕节第一个全日市本科高等学校成立,为毕节地区的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计划生育也得到很大的改观。更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