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时政]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时政]第三届中国--东盟高峰会
[时政]第六届中国(珠海)航展
[文娱]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时政]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时政]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时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文娱]第20届澳门国际音乐节
更多>>
中广评论
·不守规矩何以成国人共性?
·北京住房痛苦指数最高?
·万圣节,一个痴人在说梦
·莫让公共产权收入成暴富源
·五顶大盖帽为何管不住一条狗
·"强盗"追"捕快"王法何在?
·经济增长方式关系你和我
·收入差距拉大缘于体制政策缺陷
更多>>
听新闻
[新闻纵横] 水电之乡建站忙
[财经在线] 欧盟对华贸易与投资政策文件
[今日论坛] 中国青年志愿者将出征非洲
[世界报道] 关注阿富汗的局势
[体育沙龙] 英超风云录(10-29)
“青岛啤酒--我是冠军”总决赛(三)
更多>>
网上曝光台
· 安徽女贪官尚军当庭承认所有被控事实
· 福建商联公开标价叫卖诚信企业牌匾
· 四川珙县:镇干部乔迁 镇政府设宴公开收礼
· 太原超世纪商贸广场 上亿按揭贷款涉嫌造假
· 原河北交通厅副厅长暗道藏金 儿子年花百万
· 强制家长孩子天不亮看广告 谁的能耐如此大
更多>>
特别推荐
· 小山村里有了“大医院”
· 英国人李爱德的两次长征
· 读油画“人民英雄纪念碑”
· 灵魂升腾的地方 [图文]
· 百只珍稀鸟类大鸨栖息赤峰达里诺尔湖
· 老支书苦干19年为圆绿化梦
更多>>
相关资料
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和启示
  

 

    毕节顾问组常务副组常近时教授做主题为"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和重要启示"的报道

常近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和重要启示》。

1988年6月9号,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到今天已经18年了。差不多整整一代人的努力,终于使毕节这个十分贫困落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8年的过程当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都对毕节地区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资助和关怀。

毕节试验区成立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就指出: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产建设试验区,这是毕节地区的情况所决定,也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其他的开放区、特区有所不同的。全国所有的特区、开放区都是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而毕节地区作为内陆边缘山区,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特区、开放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我们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问题。特区、开放区与毕节试验区各自的任务不同,他们交相呼应,着眼于解决国家的经济起飞,又兼顾贫困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变,这两大难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积累经验,探索成功的路子。

毕节试验区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工作作为三大主题,完全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科学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正确选择。18年来,毕节地区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五届,但现在的核心三大主题,领导班子一届做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第一,成功的试验点。毕节地区位于全西北,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3.3%,平均海拔高度1400米,1987年人口是558万9千人,现在超过了720万,人口占四分之一。1988年全区八个县市中的六个省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的贫困县,在全区800个乡中有564个乡镇列为贫困乡,贫困户约占全体农户总和的80%,到1988年县区试验区成立的时候,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312万。毕节是一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恶化的岩溶的地区,演熔面积占66.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失控,粮食短缺导致大面积毁林开荒甚至陡坡开荒,加剧的水土流失的生态恶化,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不仅严重障碍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威胁了山区广大农民的生存。1988年末,由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派专家到毕节,帮助制定毕节开发扶贫事态建设试验区的发展规划,明确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贫困生态和人口问题,而作为试验区,则规定了五个方面的实验内容,即:一、建设宏观控制下市场型经济运行机制;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和联合经济;第三,改救济型复扶贫为开发市扶贫,积极推动城乡发展;四,种草种树,加快园林地区的生态建设等等。并对这些内容做了具体安排,这五个方面的实验内容都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1988年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没有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扶贫方式的转变也正在开始,东西部地区大跨度的联合实力尚不多见,把生态建设列为试验区重点的岩溶区仅毕节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节这个区把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生态环境同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予经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中,把生态建设和农业环境的治理贯穿在农业开发全过程中。一方面把过去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大力度予以修复,另一方面在经济开发过程同步实施环境生态保护,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18年来,全地区实施了多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例如,国际粮源工程,也就是联合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天然林工程;三林一查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林田综合治理工程等等,这些骨干工程全面带动了生态建设间结合地区建设,使用一些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合理开发了以草养畜、养水,使粮食达到自给,为达到生态建设的步伐,大力推进人造林组织的创新,创办多种公司,走国家、集体、个人的全新的建设路子。

毕节地区1989年森林覆盖率仅仅是14.9%,那时地表水资源减少30%的水井和泉眼枯竭,25%的溪沟断流,主干河流的枯水季节期比50年代减少40%。147万人饮水困难,160万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全区人民人均收入位182元,粮食200公斤;每年毕节地区需从外部调入粮食1亿斤。

由于大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与使用技术的推广,2005年毕节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876元,绝对贫困人们减少很多,与贵州省全省农民的收入与贵州省全省相持平,人均粮食343公斤,粮油基本自给,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0万,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3.92%,平均每年增长增加一个百分点;畜牧业发展迅速,年产肉类是34.2万吨,畜牧产值已经接近农业产值的40%。一个新型的支柱产业正在成长。

毕节地区具有丰富的地下、地表资源,仅煤炭保有储量就达247亿吨,为江南之首。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转换为试验区的经济实力,为毕节经济起飞创造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又苦于交通不便,特别是没有规模开发的机会和条件,因为毕节地区的整个工业化进程是缓慢的,上个世纪末,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早已西电东输计划扩大规模在贵州实施,为大规模开发贵州水能、煤炭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之前贵州省已经有很大的桂冠,全区通车里程达到12000多公里,2005年全区已经投运的电力装机达到450万千瓦,2010水火电装机将超过一千万千瓦,现在全省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500多吨,2010年达到6000万吨。此外,冶金、建材、烟草、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第三产业也有相应的发展。

2006年,经过三年的筹办,毕节第一个全日市本科高等学校——毕节学院成立,标志毕节有能力培养高级人才,为毕节地区的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计划生育也得到很大的改观。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同比增长16.6%,财政收入34.8亿,这些数据表明,毕节山区正在驶上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