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机制发挥功能,开发扶贫大获成功
赫章县坪地村56岁的周光飞老人这两年可过上了舒坦日子:依靠扶贫项目养殖的西门塔尔优质母牛每年至少收益2000多元钱,用地膜覆盖等科技方法种植的杂交玉米良种和脱毒马铃薯等,一年能收上3000多公斤,再加上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带回的钱,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万把元钱的收入。
这,对于别的地方可能算不了什么,可对于这个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来说,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多少年来,因为没有路,走出大山只能是个梦想。信息的闭塞,让人们还只用最古老的方法种植——撒一把种子在地里,任其自然生长。
“那时一亩地能收个上百斤就不错了,一年到头也没几十块钱。”
“我们这有句老话‘老鼠跪着吃玉米’,你就知道这玉米咋样了。”
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来了,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科学种植、养殖;年轻人走出去了,又带回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每个农户喂一头能繁殖的母畜、种一亩特色农业产品、有一个劳务输出。”正是这看似平常的扶贫开发计划让千万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在毕节,每一个县市都像赫章县一样有着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计划。1989年,刚成立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毕节建立一套发展规划。16年来,在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共同支持下,共为毕节争取和引进智力支边项目700多项,资金18亿多元。
现在,毕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年财政收入实现20亿元,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农村贫困发生率从57.64%,降到9.5%;农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路、通电、通程控电话。
生态建设构建持续发展绿色屏障
一句“纳(雍)威(宁)赫(章),去不得。”的歌谣,唱出了纳雍县曾经有过的贫困。而现在,一座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现代化火电厂拔地而起。记者还在这里看到能储存9万多吨燃煤的3个大筒仓——有了它们,原煤就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投资近亿元建起这样大的筒仓,不仅在整个西南地区是首例,在全国也很罕见。
然而,以往的毕节人却没有如此的环保意识。老人们现在还能回忆起,在1987年,一些乡镇的土法炼锌遍地开花。毕节市林口镇轰轰烈烈的土法炼硫,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人们的头发上总是粘着一层细细的硫磺粉末。
毕节地区过去土地侵蚀量达9000万吨,到1995年,整个毕节地区大约有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炼硫炼锌而沦为不毛之地!严峻的现实让毕节人认识到,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