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3月11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贵州毕节地区有关负责人,就民主党派、工商联支援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摄影:人民网记者杨文全)
中广网消息 胡锦涛总书记1988年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丰硕成果: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2004年的1665元,贫困人口从312万降至56万。
这是记者从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举行的“民主党派、工商联毕节智力支边节硕果”集体采访活动上获悉的。
700万毕节人走上脱贫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顾久在会上介绍,毕节地区2004年和1988年相比较,全区生产总值从23.4亿元上升到196.5亿元,粮食产量从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了1665元,贫困人口从312万降至56万,财政收入从3.02亿元上升到26.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贵州省的比例从4%上升到11%左右,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了33.19%。
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多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大力兴办的各种社会事业,兴办学校30多所。顾久满怀感激地说:“这些帮扶不仅从智力、物质上,还从精神和道义上帮助了我们,并且鼓舞了这700万正在走上脱贫道路的毕节人。”
建立在喀斯特地貌区的扶贫试验基地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1市7县,总面积2.6万多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人口总数为712万人,有彝族、回族、苗族等36个少数民族。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集中,岩溶占62.2%,高原山地占93%。人地矛盾突出和长期的“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1987年,全区人口密度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斤。
1988年,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在毕节地区建立试验区的设想,并确定了毕节扶贫实验区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努力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贵州省委、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全国政协委员、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常近时说:“毕节当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它是我国唯一一个在喀斯特地区建的试验区,长期存在贫困、生态恶化和人口增速失控的问题。毕节试验区的宗旨并不是仅仅解决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而是解决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化。”
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
试验区成立之后,中央统战部指定专家工作组帮助毕节地区制定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并于1989年4月在北京论证通过。为推进实验区发展,1989年9月20日专门成立了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有关人士为主体,邀请各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的“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每届顾问组分别由来自煤炭、电力、化工、农业等方面的15至25名专家组成。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担任三届顾问组组长,现任组长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常近时将顾问组的工作方式概括为9个字:出思路、跑联络、搞协调。“15年来,毕节试验区领导班子已更换了5届,但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不变:不提新口号,一届做给一届看,一届结合一届干。”顾久说:“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地区8个县市进行对口扶贫。毕节地区的任何重大项目、任何重大进步,后面总有中央顾问组和八大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影子。”
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
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毕节扶贫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同的关注,毕节试验区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特点、开展多党合作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参政党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顾久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面对一个最贫困的地区进行帮助、支持,把过去在政治层面上的多党合作引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以政治和谐推进经济和谐,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