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海南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琼州

2019-02-20 10:50:00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琼州

  

  二月十九日,儋州市中和镇的小朋友参与舞龙闹元宵。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朱鼎甲 摄

  

  2月19日晚,琼海巿博鳌镇乐城村举行传统赛肥鸡活动。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2月19日上午,儋州市中和镇举行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舞龙闹元宵活动。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2月19日,海口市府城地区举行盛大的换花节活动,来自波兰的寒梅跟小朋友互换鲜花,表达祝福。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2月19日元宵佳节,一轮圆月照亮海口府城夜空。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洋 摄

  

  2月19日晚,在临高县文化公园,一年一度的人偶戏庆元宵文艺晚会如期上演。 通讯员 许克知 摄

  

  2月19日,在儋州市光村镇的一处橡胶林里,当地村民排起长队唱起调声,庆祝元宵佳节。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通讯员 朱鼎甲 摄

  

  2月19日晚,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举行花灯巡游。 通讯员 林东 摄 

  花灯点点亮琼州,上元夜欢喜人心。 

  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文化传统与特色,举办缤纷多彩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一场场具有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海南人民对新一年的期待与信心,让琼州大地沉浸在喜悦之中。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猜灯谜、赏花灯,从城市到乡镇农村,各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元宵节营造喜庆氛围。盏盏花灯映照着一张张幸福的脸庞,记录着新时代下的奋斗故事。 

  舞狮龙,赛肥鸡,传统民俗闹元宵。400年历史的临高木偶戏里听琼音,歌舞一体的儋州调声里品民歌,祭礼演变的琼海赛肥鸡里观民俗……这一天,琼州大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花灯簇,人潮涌,府城街区流光溢彩。从唐代“换香”到今日“换花”,孩童手中的年糕果脯变成了时髦糖果,不变的是传统习俗中的人情味与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敲盅盘,起调声,琼韵声声道传承。民间歌舞表达寄托,非遗技艺延续悠久文脉。文化发展促新意,上元夜,音乐会、文化展为佳节添靓,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新风尚。 

  在民俗活动中感受海南的传统味道,在海口绚丽的无人机灯光秀表演中感受新时代海南文化愈加多元、时尚的一面。 

  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海南故事娓娓道来,彰显的是文化自信,绘就的是新一年的追梦路。 

  琼海赛肥鸡 

  赛肥鸡由明代祭祀城隍爷的祭礼演变而来。在琼海市博鳌镇乐城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家家户户将圆鼓鼓的肥鸡摆放在家门口。在百姓欣赏品评的同时,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则会挨家挨户为参赛的肥鸡评分,推选出一年一度的夺魁肥鸡。谁家的鸡最肥,说明谁家最会养鸡,同时也是最勤劳的象征。(丁平) 

  中和舞龙 

  舞龙闹元宵活动是儋州中和镇自南宋时期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龙是吉祥的象征,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元宵节,中和镇的群众都自发组织舞龙游街活动及各种表演,吸引四面八方的群众赶来观看,相互问候祝福。 

  府城换花节 

  海口府城的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蕴含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府城民间“换香”的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叶媛媛) 

  临高木偶戏 

  木偶戏,又叫“公仔戏”,已有400年历史,以琼剧唱腔与表演为基调。临高木偶戏的特点是“人偶同演”。舞台不设布幛,演员化装与木偶同时登台,合扮同一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情感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刘梦晓) 

  儋州调声 

  是流传于儋州市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传统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 

  黄流花灯 

  是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元宵灯的一种。由于没有史料记载,黄流花灯具体是从哪个年代开始形成的,当地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答案是,黄流花灯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起源于元宵闹花灯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编辑: 刘拓拓

海南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琼州

2月19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文化传统与特色,举办缤纷多彩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一场场具有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海南人民对新一年的期待与信心,让琼州大地沉浸在喜悦之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