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北京大学杭侃:为往圣继绝学 为国家固根基

2018-10-23 09:0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王子衿)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白沙一号宋墓墓砖,看似普通的木箱,是对被称为“中国考古学泰斗”的宿白先生致敬,也是对中国考古致敬。

图为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白沙一号宋墓砖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在中国考古史上,白沙宋墓不论在规模形制还是在雕砖壁画的题材内容上,都是宋元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其发掘过程是宿白考古生涯的“第一铲”,先生编写的《白沙宋墓》更是开创了将考古叙述与文献考证内容分开的考古报告撰写新体例。

  1983年考古专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离,成为独立的考古系后,宿白作为首任考古系系主任,培养出了多位知名学者。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等都是宿白先生的学生,这其中也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杭侃。

  为往圣继绝学:思接千载 与古人神游

  在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举办的特展《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的前言中,杭侃写下了一句“为往圣继绝学,为国家固根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努力,也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传统。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胡适等先生都曾先后在其间工作,1952年,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在北京大学成立。可以说,北京大学考古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无数优秀人才也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中国考古事业中。

图为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部分展品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与大部分人印象里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不同,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杭侃用“好玩”来解释自己为何会选择考古学,可以去别的地方看,能学习照相等原因都让彼时的他兴奋不已。

  对于杭侃而言,甲骨文等的考古学科由于难度较大且人员较少,需要有人“继承绝学”,而自己坚持一直从事考古事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让人静心,接触顶尖的文化精华。“很难有一个学科能这么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杭侃告诉记者。

  为国家固根基:按照美的原则提升公民素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博事业从之前的“冷门”变得越来越“热”。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数据,2017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4721个,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

  对此,杭侃认为,蓬勃发展的背后缘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去想太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只有居民收入到了一定程度,对人文学科包括文博事业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多”。

图为杭侃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凝固了特定地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宣传等,越来越多的人群特别是小孩走进博物馆,甚至出现了“故宫跑”等的现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只是“看热闹”。

  “公民素质教育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按照美的原则去自发生成的。文化的发展是综合了地理、历史、人群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是要通过沉浸在这些物质文化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而非单纯记住一些知识点”,杭侃告诉记者。

编辑: 方婧

北京大学杭侃:为往圣继绝学 为国家固根基

在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举办的特展《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的前言中,杭侃写下了一句“为往圣继绝学,为国家固根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努力,也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传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