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原始林区也有最美“逆行”丨足迹

2019-07-08 09:14: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丨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

 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

采访者丨李思默

 

  北纬53度,在祖国版图鸡冠处有一个叫做奇乾的地方。这里紧邻中俄边境线,年平均气温零下3度,冬季长达9个月,方圆百里人迹罕至,被称为“风停止的地方”。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就驻守在这里,42名指战员担负着95万公顷原始森林的防火灭火任务,守护着祖国北疆生态的最前沿。

“林海孤岛”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央广网发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林海孤岛上的奇乾中队

奇乾中队营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奇乾中队指战员出早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距离奇乾中队最近的城镇是山脚下的莫尔道嘎镇。5月8日一早,我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虽已立夏,但5月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却难见绿色。起伏颠簸的冻土道路,溪水旁还未消融的冰雪,突然出现的、倒在路中间的树木,都时刻提醒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北疆极寒之地。大山深处的奇乾中队会是什么样子?“不通电,不通邮政,手机常没信号,年最低气温零下58度……”“林海孤岛”——这四个字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

奇乾中队木质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从莫尔道嘎镇到奇乾大概150公里,但林区公路足足走了三个小时,直到透过层层密林,眺望到远处的山峰上出现的红色“忠诚”二字,我知道终于到了。

  在营区门口迎接我的是奇乾中队指导员王永刚,今年是他来到中队的第五年。王永刚说:“我们中队始建于1963年,全称是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七中队,又称为奇乾中队。我们中队前身可以追溯到解放军骑兵团改编的林务大队,中队在清山剿匪中诞生,在护林防火中成长……”

  通讯全靠喊的世外桃源

  我跟随王永刚的脚步走进营区,奇乾中队的轮廓立体起来——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水。鸟叫虫鸣萦绕林间,放眼望去是无穷无尽的森林,蓝天白云下,两排太阳能电池板闪闪发光,红色屋顶、白色墙面的营房整齐排列,食堂的烟囱冒着炊烟……奇乾中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世外桃源”。

  不过问题很快就来了,中队负责营区供电工作已有9年的二级消防士王震告诉我,在奇乾生存的第一课是要用平和的心态应对停电。

  王震介绍:“从2015年开始,上级给配发了110块太阳能板。夏天太阳充足的话,可以用三天。冬天的话,早上8点半的时候天可能才会亮,下午3点半天就黑了,日照非常短,太阳能板充电时间就非常短,只能够用一天的。”

奇乾中队二级消防士王震负责营区供电工作已有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王震说,由于奇乾地处原始森林腹地不通电,太阳能板如果遇上连续的阴雨天,就无法储存足够的电量,营区随时可能停电,而停电也意味着手机没有信号,无法和外界联系,这里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林海孤岛”。但在指导员王永刚看来,现在的“偶尔失联”和之前的“完全失联”相比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

  王永刚说:“中队2010年的时候才有信号全覆盖,我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时候居然还有不通信号的地方。中队没有信号之前,距离这里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通信塔是整个管护区的中转站。中队信号只能在咱们菜窖靠前的空地搜到。那时候大家就把手机这么举着才能收到信号,如果把手机收回来,信号就都没有了。我们就这样举着手机,开着免提通话。当时有一个笑话,就是说通讯全靠喊,手机挂在树上打。”

奇乾中队指导员王永刚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李思默采访

  老队长腌了17缸酸菜

  除了电力供应,食物匮乏也是奇乾中队指战员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队仍然住的是木刻楞房子,吃的是高粱米、大碴子,喝的是又苦又涩的冰雪水、沿流水。曾经亲身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奇乾中队“老班长”王海提起往事,不无感慨。

“一人一马一杆枪,天当被地当床,野菜雪水充饥肠”是1963年奇乾中队组建时的样子

(央广网发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奇乾中队“老班长”王海回忆往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王海说:“冬天就靠储备卜留克咸菜、大萝卜咸菜、渍酸菜。1974年(渍酸菜)我特别有印象,跟着老队长腌了17缸酸菜,在食堂这一圈都是酸菜。”

奇乾中队菜窖中的卜留克咸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为了解决吃菜难问题,2003年全体指战员对两米多厚的冻土层进行土壤改造,用4年多时间建起10亩良田、3座温室大棚和1个暖气调温菜窖,即使大雪封山也能保证吃上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在“林海孤岛”中能够顽强地扎下根来,这本身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奇乾中队暖气调温菜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原始林区也有最美逆行

  这样不宜人居的环境,奇乾中队为什么还要坚守?中队长王德朋说,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未开发的原始林区,也是森林火灾多发地区,素有“火窝子”之称。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林火此起彼伏。奇乾中队常年驻守在这荒无人烟的森林深处,就是为了应对随时发生的森林大火。火灾来临时,他们可以快速机动,快速到位。我蹲点采访时,正是森林防火灭火紧要期,中队的全体指战员全天24小时战备。

奇乾中队中队长王德朋(右一)在讲解战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奇乾中队防扑火演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王德朋说:“我们中队打火总是第一个出发,第一个到达火场,第一时间投入灭火战斗,但是是最后一个撤离。这是我们中队战略前沿任务所必须的,我们是保护北疆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桥头堡,这是我们中队的战略地位。”

奇乾中队指战员在学习油锯的使用方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李思默 摄)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奇乾中队40余名队员奉命赶赴火场。水源断了口渴难忍,扑火队员们有的就在湿地上挖个坑,把嘴对上去呼吸几口潮湿的空气解渴,有的拔一撮草根放在嘴里咀嚼解渴。他们转战20多个火场,扑灭火线长度达400余公里,创造了连续作战77天的历史记录。

逆火而行,鏖战火魔的奇乾指战员(央广网发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2017年4月30日,俄罗斯入境大火侵袭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伊木河林场,奇乾中队在火场上坚守7天8夜。14个小时与火魔的艰苦鏖战、3天4夜没有给养的执着坚守、27个小时原始林无人区的昼夜奔袭,先后处理险点87个,防止死灰复燃12次。

日日夜夜的坚守,与火魔的直面对抗,只为守护祖国北疆这片绿色的安宁

(央广网发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无数场与火魔的直面对抗,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守护祖国北疆这片绿色的安宁。作为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半个多世纪来奇乾指战员林海尖兵的旗帜,早已化作大兴安岭最光荣的壮丽景色!

站在奇乾遥望祖国首都,即使是直线也需要1400多公里(央广网发 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编辑: 戚晨璐